首页 > 新闻报道 > 新闻报道 科技强企:龙头劲舞产业兴
科技强企:龙头劲舞产业兴
【2021-01-12 来源:阜新市传媒中心】

   “我们酸菜系列速冻食品现在有七八个品种,以包子、饺子和袋装酸菜为主,每天上市量约有10吨,销售效果非常好。”阜新小东北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闫世和欣喜地向记者介绍。 

    “小东北”是集速冻米面食品、速冻肉制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18年3月,“小东北”投资建设了辽宁正远食品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系列速冻食品及果蔬深加工项目现已全面投产。目前,企业生产年需要农作物两万多吨,大多来自阜新本地。 

    龙头企业+合作社的“小东北模式” 

    “我们与12个村屯的10家合作社合作,公司派技术员辅导合作社如何种好农作物,减少病虫害,提高产量,让社员真正受益。同时,市科技局成立科技特派组,给予我们科技和资金支持。”闫世和说,企业在阜蒙县建设镇八月府村建立2000多亩的蔬菜种植基地,这里水资源丰富,滴灌、浇灌等农业水利设施齐全,采用两季种植模式。第一季主栽品种为西兰花、甜玉米和南瓜等作物,第二季种植大白菜,全部供给公司作为酸菜腌制和深加工的原料。 

    “小东北”从2018年开始试点公司+农户经营模式,2019年实现批量收购1万多吨,采购农产品价值6746万元。2020年收购了1.5万吨,价值近亿元。从种到收,企业指定品种,统一管理。“合作社和农民种植经济作物投入大,有很大的资金压力。我们就在前期给合作社垫付资金,秋收时扣除,2020年垫付了380余万元。”闫世和表示,企业与合作社实行订单收购——市场价高于保底价,按市场价收购,可以上浮;市场价低于保底价,按保底价收购,给农民固定收益,让农民“旱涝保收”。 

    目前,企业已与阜蒙县建设镇八月府村福农蔬菜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阜蒙县于寺镇庆年家庭农场、彰武县双庙镇二台子村老宋果蔬合作社合作,采取订单和资金支持的方式,共同建设了1000亩绿色农产品种植基地。截至记者发稿时,企业已带动农户4000余户,每户增收1300余元。 

    根据公司发展战略,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条,形成“原生态、高品质、好营养”的全国品牌食品加工企业的目标。从2019年起,公司启动了绿色生态农业园区项目建设,总体构想是在阜彰两县建成一个“一园多区”的高端生态农业示范园和3—5万亩的多品种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在此基础上,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与合作社共同成立联合体。 

    “小东北”是我市以科技特派员、龙头企业为主要抓手,多举措助力脱贫攻坚的缩影。近年来,我市科技部门深入推进“科技特派+龙头企业+合作社”的产业发展模式,以农业龙头企业订单需求带动合作社,打造高效农业示范基地、节水农业示范基地,合作社组织农民按订单需求生产。在建设镇豌豆种植基地、于寺镇的高效农业示范基地等农业示范基地,科技特派团重点指导合作社、农业示范基地组织农户按企业要求生产,龙头企业订单式保底收购,有的企业与合作社在春耕前垫付种子化肥等农资,缓解农民的经济压力。通过统一订购种子和技术指导,保障农产品品质满足企业收购要求。 

    农业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是最具创新活力的农业经营主体,同时也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火车头”和“加速器”。 

    脱贫攻坚开展以来,我市科技部门强化顶层设计,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做强做大优势产业,搭建完善企业带富机制,让贫困群众搭上现代农业“发展快车”,全力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精深加工,从“论吨卖”到“按克售” 

    阜新市花生种植面积达13万公顷,居东北地区种植面积之首,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阜新花生以黄曲霉毒素含量低、蛋白质含量高等优良品质闻名全国,催生出阜新鲁花浓香花生油有限公司、辽宁正远食品有限公司、阜新康龙食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为了把小花生做成大产业,我市深入实施小粒花生产业集群发展三年行动,助推农产品加工加速向绿色食品转变,不断迈向价值链高端。 

    “我们花生食品研发中心研发的水果味、酱香味、海苔味等系列花生休闲食品样品已经‘出炉’。中试生产线生产设备很快投入使用,阜新花生将实现从‘按吨卖’到‘按克卖’,部分产品已经完成包装设计。”日前,阜新市农产品产销协会会长张志军接受记者采访时欣喜地说。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推进花生产业发展,就要在种植品种、农艺措施、产品加工等方面开展科技创新,并集中资金优势、管理优势、技术优势、市场优势等,在食品加工创新上形成‘拳头’,将阜新花生产业链抻长拓宽。”张志军表示,近3年来,通过与华南地区生产休闲食品的大型企业联系接洽,逐步确定将我市的花生、黑豆、杂粮等推介出去。 

    市科技局支持阜新农产品产销协会搭建农业科技创新的产学研用合作平台,组建了阜新市第一个食品产业技术研究平台,服务全市花生、豆类、杂粮等食品加工企业。2020年启动了花生休闲食品等产品研发,探索解决阜新花生初加工为主、附加值低、精深加工少等问题。平台设在阜新爱仁食品有限公司,目前,黑豆酱油、花生系列休闲食品等样品已经陆续面世,批量生产指日可待。 

    “花生休闲类食品在元旦前后全面铺向零售市场。”张志军说,眼下,市场花生收购价格为每斤4.8元左右。做成休闲食品后,市场零售每包85克10.5元。这样,每斤卖到60多元。扣除每斤休闲食品生产、设备、仓储、运输、科研等费用支出约为10元左右,利润一目了然。 

    这也是我市科技部门积极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又一个缩影。近两年来,市科技局先后帮助阜新德美客食品有限公司、小东北食品有限公司、阜新黑土地油脂有限公司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列入中央和省科技专项计划,争取资金支持300余万元,用于企业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丰富产品线。 

    “目前,仅阜蒙县就有5000多户花生个体初加工户,加工能力45万吨,24家规模以上花生加工企业中,有4家企业已经取得花生国际出口权证,每年有1万吨以上远销德国、东南亚、韩国等地。”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补齐花生新品种引进繁育和精深加工的短板,计划搭建农产品产业技术研究平台,构建龙头企业牵头、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积极参与的“科技特派+龙头企业+合作社”新模式。 

    二产促一产、三产融合共发展 

    在阜蒙县建设镇哈不台村,辽宁金地果蔬食品有限公司让农家小番茄成为出口创汇的“金果果”。企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带动当地玉米种植合作社转型——大规模种植酱用番茄,在我市屡次遭受旱灾的情况下,番茄种植户却逆势获得丰收。 

    辽宁禾兴牧业有限公司进驻阜新镇衙门营子村,建设万头肉牛、生物制肥循环经济扶贫项目,一改当地养殖业“小”“散”历史,迎来规模化、标准化的新时代。 

    阜新牧原农牧有限公司百万头生猪项目在泡子镇、富荣镇、大固本镇等地多点开花,集科研、饲料加工、良种繁育、生猪养殖、屠宰加工、生态农业于一体,形成全产业链体系…… 

    “我们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产品精深加工和技术升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力争原材料来自或进入阜新,终端产品走出阜新,税收留在阜新。”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要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搭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时下,全市科技部门着力推动二产促一产,培育一批加工水平高、品牌过硬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推动高品质绿色农产品研发,拉长做实产业链,对上游可倒逼种养基地实现原料标准化、优质化;对中游提高农产品本地精深加工能力;对下游可促进流通服务业发展,以工业化为导向发展现代农业,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全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