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数九,天寒地冻。在阜蒙县福兴地镇西大村,晨光金灿灿地洒在一座座连成一片的大棚上。黑色遮阴网下的菌床上,长满一朵朵棕色小伞状的羊肚菌,色泽鲜亮,长势喜人。
“以前就种玉米,靠天吃饭。2017年,我学习了羊肚菌种植。学成回来后自己种,一亩地产500斤左右,市场价格每斤150—180元,收益大幅提升……”晓东羊肚菌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晓东高兴地跟记者说,现在,合作社有22亩地9个暖棚,这茬羊肚菌现已陆续上市。合作社5户社员里有两户贫困户,其中一户2019年比2018年多收入2万多元。
“2019年,市科技局结合我市农业生产实际,在西大村设立羊肚菌生产示范基地,种植羊肚菌。”市产业技术创新推广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已完成羊肚菌种植面积100亩,由于技术扶持及农户管理到位,羊肚菌长势良好,2019年12月下旬进入出菇盛产期,亩产达500斤以上。
晓东羊肚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大棚就在示范基地内。市科技局为进一步扶持产业发展,协调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派出专家,组建了食用菌科技特派团服务全市食用菌种植。种植羊肚菌在我市是一项新技术,对很多人来说还非常陌生。为确保基地建设进展顺利,在羊肚菌种植过程中,科技特派团加强了对农户的产前、产中服务,为羊肚菌生产丰收打下基础。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市科技局根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和贫困群众的内在需要,把就地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作为精准帮扶的突破口、切入点,建立市县乡三级科技支撑平台和科技服务队伍,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以培训促就业创业、以就业创业促脱贫,探索了一条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智力脱贫”之路。
农业科技课堂开办在田间地头
近年来,特派团专家以田间技术指导、网络、电话等方式为农户提供“点单式”技术咨询服务,对农户进行产前、产中、产后各个关键节点的全程技术跟踪。田间技术指导一直是特派团的重点任务,种植现场的讲解更为直观,特派团专家对于关键技术进行现场操作演示,农民更容易听得懂、学得会、上手快、效果好。彰武县设施蔬菜产业科技特派服务团依托省农业科学院,由省农科院蔬菜所为主体组建而成。特派服务团主要成员为蔬菜作物栽培专家、蔬菜育种专家和设施装配及管理专家,另外特派服务团借助省农业科学院平台,将省农科院蔬菜所、植保所、风沙所等多个研究所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品种整合进来,在产业一线进行了大量推广应用。同时,完善“龙头企业+科技特派+合作社+贫困户”的科技扶贫模式,建立设施蔬菜科技扶贫引领示范基地,总规模1300亩。据统计,3年间特派团先后76次派遣专家526人次到彰武开展科技咨询服务和田间技术指导。
为了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市科技局开展农民技术员培养工程,调动各级科技特派团积极性,开展多种多样的农业科技培训。根据生产急需,到乡镇、村屯进行短期技术培训,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技术员为目的,开展中长期培训,使之成为推广新技术的好助手、现代农业技术普及的好帮手,让农民都能成为扎根乡村泥土的致富能手,并“以点带面”,产生涟漪效应。目前,已经实现全市每个村都有农业技术“明白人”。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为更好地扎根基层对接乡镇技术需求、服务基层,以工作实效为出发点,市科技局从合作社选拔“土专家”“农民技术能手”,从市、县农技推广中心选拔农技人员担任科技特派员,2020年向省科技厅推荐的94名科技特派员中有40人来自基层,这一“就地取材”的模式激发我市本土技术员的服务热情,大大增强了“下沉式”服务的时间和实效,得到了基层和农民的认可。同时,市科技局建立了全市农业科技果树、蔬菜、粮食、畜牧养殖等微信交流群,微信群涵盖省农科院专家、阜彰两县农业中心专家、基层技术骨干、家庭农场、合作社等,通过群平台开展科技特派“云课堂”和网上问答活动,及时分享技术信息,提供技术指导,合作社和农户可以随时向科技特派专家请教技术难题。通过“就地取材”和各层次人才互联互通,初步实现了省级特派团指导基层特派员、特派员指导农村技术员、农村技术员带动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各层次人才的紧密联系,使农村科技特派工作真正打通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全面开花
2020年,省农科院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在阜蒙县大固本镇进行了“高油酸花生绿色增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科研成果示范展示。2020年9月13日,来自山东省花生研究所、青岛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的科研人员和种植大户进行了现场观摩和测产。
“大固本镇这片示范基地总面积1760亩,全部采用大垄双行膜下滴灌种植技术,基地由大固本镇通达农机合作社全程管理。”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在高产攻关示范区,两个品种均采用了种子精选、土壤深翻、生物肥和化肥配施等技术。通过专家现场测产,“阜花30号”平均亩产508公斤,“冀花16号”平均亩产570公斤,均过千斤,超过预期指标。示范田内外,每公顷产量相差3200公斤。在场的科研人员和种植大户均表示,“应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让更多种植户受益,提升辽宁花生的种植水平。”
像这样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我市现在有现代生态农业、花生种植、葡萄繁育、水稻种植等68个。
省农科院蔬菜所在哈尔套镇建立了蔬菜基地,草莓示范大棚中应用高垄绿膜、草莓温室促成栽培等技术,使草莓提早上市15天,产量提高了15%;省农科院沙地所在阜新地区累计推广花生新品种种植面积40万亩,创建花生精品示范区3000亩,花生高产栽培配套技术5项、花生机械发明专利两项,花生产量逐年递增,单产提高50公斤以上;特色种植产业基地总规模2000亩,其中四合城镇大伙房村设施木耳基地、哈尔套镇后两家子村平菇基地,由扶贫产业基金出资搭建大棚,企业出资租用设施,资金用于扶贫分红;以草食家畜肉羊、肉牛养殖和优质牧草展示、优质中草药展示为主的畜牧养殖基地,探索出了粮经饲复合、种养加一体可复制的发展模式……通过示范基地的示范引领,带动更多农户走上了致富之路。
科技人才成为脱贫攻坚的“金钥匙”
“刚开始种的时候,就寻思多种就多产,就多挣钱……结果种多了品质不好卖不上价儿。”彰武县平安镇富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一位社员说,多亏来了特派员。“针对当地种植密度过大,农民盲目追求甜瓜产量而忽略品质的突出问题,我们利用两个大棚来展示甜瓜高品质、低密度栽培模式试验示范,甜瓜的品质大大提升,使农民认识到了品质对甜瓜价格的影响。”蔬菜科技特派团负责人介绍。
平安镇富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由8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组成,2016年10月末由政府出资建设完成了93栋大棚。根据特派团综合考察和调研,与合作社共同决定,上茬种植冷棚早春甜瓜,下茬种植茄果类蔬菜。蔬菜科技特派团针对社员进行全程技术指导,同时为贫困户提供部分新品种种苗,免费发放硫基复合肥料和复合微生物肥料共计20吨,解决了贫困户种植初期农资短缺的燃眉之急。
水稻所专家采用有机稻田栽培技术,在稻田内种植优质食味杂交粳稻“粳优653”,每亩引进麻鸭20只,收获时麻鸭体重超过3斤,有机富硒水稻产量达到850斤以上,生态效益显著增加,亩效益达到3000多元……
阜蒙县科技特派员王宏岩,响应科技人员到农村创业的号召,在富荣镇保护地蔬菜生产集中的棚区承包蔬菜大棚,发挥其专业所长,精心管理,试验、示范了尖椒新品种、西红柿新品种,通过采用“长季节越冬栽培一年一大茬”经营模式,每棚纯收入达到4.5至5万元,辐射、带动周边200多个棚户,使每棚平均提高效益5000元以上,受到了群众的好评,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县级特等劳动模范”。
特派员通过帮扶合作社主体的方式,解决了种植户在生产、销售各个环节的难题,通过合作社产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消除了种植户分散种植、自我销售的种植风险并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蔬菜种植效益稳步提高。
近年来,我市科技特派工作在全省统一部署下,在省科技厅的大力协调下,以发展农业区域特色主导产业为切入点,以政府推动和市场化运作为手段,广泛开展科技特派团、科技特派组、科技特派员和农民技术员培养“四位一体”的科技特派活动。
在阜新的广大乡村、原野,活跃着果树、蔬菜、栽培、畜牧、肉牛、花生等农业科技特派团,实际解决特色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扶持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科技示范基地,切实提高了农民的劳动收入。每年进行引进、选育、研发和推广新品种与新技术100余项,“科技特派团”和“科技特派员”为我市农业发展、农业现代化注入科技清泉,为农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强劲的“智力支持”。
百业农为先,农兴百业兴。“我们将不断强化科技力量,坚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花生等特色产业,推动农业生产由‘生产导向’向‘市场导向’转变,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新路子,不断提高特色农业开发的层次和效益,助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市科技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全市将持续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速推进科技兴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走出一条依靠人才驱动创新、创新引领发展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