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在建党10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大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于2021年1月1日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中共大连市委关于制定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稿”)的起草、编制等相关情况,告诉你2035年的大连是什么样子。
01:起草背景和基本框架
编制和实施中长期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是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
“十四五”时期是大连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极为关键的五年。制定好市委“十四五”规划建议,确立到2035年远景目标,既是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的具体行动,同时事关大连新时代“两先区”建设大局,事关城市未来,事关群众福祉。
建议稿由14个部分构成,总体上可以分为三大板块:
总论板块主要阐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面临的新阶段新形势、2035年远景目标、“十四五”发展指导思想、遵循的原则和主要目标。
分论板块从11个方面,部署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
结尾板块主要阐述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体制机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法治大连建设、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健全规划落实工作机制等内容,为建议落地落实提供保障。
02: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发展目标
关于2035年远景目标,总的来说就是,两先区建设达到新高度,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呈现新气象,基本实现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
2020年,大连市发布了《大连2049城市愿景规划》,提出了“开放创新之都、浪漫海湾名城”的总目标和“亚太对流枢纽、创新策源中心、蔚蓝时尚滨城”3个分目标。建议稿对3个分目标建设进一步提出要求,实现了2035远景规划、2049愿景规划的有效衔接。
建议稿从六个方面高度概括了大连“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形成营商环境优、创新能力强、开放程度深、生态环境良、幸福指数佳、文明程度高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并用“八个新”进行了具体阐释: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创新能力实现新跃升、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区域发展形成新格局、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显现新成效、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城市治理呈现新气象。
这些目标,充分体现了将新发展理念和“四个着力”“三个推进”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体现了“两先区”建设要求。
03:发展主题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以来,大连市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成绩有目共睹。建议稿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并部署了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三大变革”任务,持续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提高劳动效率、资本效率、土地效率、资源效率、环境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把有限资源配置到高效领域,实现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建议稿将贯彻新发展理念作为逻辑主线,主导布局、统领全篇,提出要从整体上、从内在联系中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到一体践行、立体推进,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做到:“转变”和“转型”。“转变”主要是转思想、转知识结构、转工作作风,要彻底摒弃、坚决纠正不适应甚至违背高质量发展的认识和做法,增强对高质量发展的自觉和自信,建议稿在原则部分提出了坚持解放思想的要求,在机制体制保障部分,提出了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体制机制、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等要求。“转型”主要是转空间结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就是要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发展动能转换,闯出一条转型发展、创新发展之路,建议稿在任务部分,分别就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深化改革、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等作出明确部署。
04:重点任务
《建议》安排了11个方面的任务:
第一,关于科技创新。中央《建议》将科技创新放在“十四五”重点任务的首位,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大连的未来寄托于创新、科技,大连的出路倚重于创新、科技,并举全市之力加快东北亚科技创新创业创投中心建设,为“十四五”时期大连振兴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建议稿提出,加强创新策源能力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打造人才集聚新优势、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综合起来说,就是“三个抓”。一是抓基础研究,主要载体是高水平规划建设英歌石科学城,打造洁净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命安全等领域的科学技术发源地和新兴产业策源地。当前,从全国看,科学城已成为先进地区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的重要载体,大连将举全市之力,推动创新资源进一步向英歌石科学城集中,推动国际先进水平创新平台布局建设,努力形成可以向外辐射的原创性成果、可以牵动经济发展的重大科技突破。二是抓创新人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持续创新人才政策,坚持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留住高校毕业生并重,形成吸引人才“强磁场”,打造人才集聚新优势。三是抓创新主体,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一批“雏鹰”“瞪羚”和“隐形冠军”“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催生“独角兽”企业,早日实现独角兽企业零突破;同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让企业当“盟主”,把各方连结成利益共同体。
第二,关于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深刻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顺应时代潮流作出的重大决策。未来,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的特征会更加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目前,大连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10万元,具有较大的内需潜力。同时,在联合国产业分类的39个工业大类中,大连拥有34个,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优势。因此,大连有能力发挥自身优势,更好满足全国消费需求,为全国产业发展匹配应用场景,在融入国内大循环中提升自身实力。
建议稿提出了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具体举措,就是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管理,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促进资源要素高度集聚、高速流动、高效配置,推动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有效结合、相互促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链接。
第三,关于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大连是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龙头和窗口,开放是大连的最大优势。大连过去的发展得益于对外开放,未来仍然需要扩大开放。因此,建议稿在对外开放方面部署了加快自贸区创新发展、提升对外开放平台优势、建设亚太对流枢纽、融入“一带一路”等具体任务,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建设亚太对流枢纽。
建设亚太对流枢纽,是“大连2049城市愿景”的3个愿景分目标之一,是大连立足区位优势,发挥面向国内国际“两个扇面”作用,汇聚国内外要素资源的重要战略抉择。聚焦亚太对流枢纽这个愿景,重点抓好“四个中心”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要联通四方,完善航线网络布局,优化集疏运体系,提升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国际物流中心要畅通增效,完善多式联运物流网络,实现海运、空运和陆运无缝对接;国际贸易中心要运作全球,促进离岸贸易、服务贸易、跨境电商等高质量发展,促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贸易型总部集聚;区域性金融中心要惠及百业,支持大商所建设国际一流衍生品交易所,完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
第四,关于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建议稿提出具体路径: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增强“大连制造”竞争力、提升“大连服务”能级、提高“大连品牌”影响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数字大连,等等。
构建具有大连特点的现代产业体系,什么是“大连特点”?大连的产业根基是工业,家底在制造业,做好“三篇大文章”,必须围绕制造业持续发力。这些年,大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连续两年被国务院评为“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实施技术改造成效明显的地方”,去年又被国务院评为“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特色优势明显、技术创新能力较强、产业基础雄厚的地方”。大连必须倍加珍惜这些良好基础,在增强“大连制造”竞争力上下功夫,大力加强制造业标准、质量和品牌建设,努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让更多高质量的“大连制造”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并不是所谓的夕阳产业,而是优势产业,从石油到精细化工,从装备制造到智能装备,中间是黄金链条,是一个“富矿”,通过优化升级、做强做大,完全可以更好发挥支柱作用。面向“十四五”乃至2035年,大连要加大数字赋能产业力度,围绕石化产业、装备制造业的“龙头”,配强“龙身”,拉长“龙尾”,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大连的产业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实现大的跃升。
第五,关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在优化城市布局方面,建议稿作出了系列安排,包括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补齐县域经济短板、开创陆海统筹新局面等具体任务。对大连来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最关键的就是两条,一是抓好城乡统筹,二是促进陆海融合。
在城乡统筹方面,要树立精明发展的空间导向,打造“一核四城、四片七组团”总体空间结构,各板块区域要明确发展主题,突出优势主导功能,促进协调发展、错位发展,提升整体发展效能。“一核四城”即城市核心区要着力塑造文化老城、创新新城、枢纽新城、智造新城等四个重点区域。“四片”包括旅顺历史文化片区,普湾战略发展片区,以瓦房店和长兴岛为核心的西部产业协同片区,以庄河、皮杨、长海为核心的东部休闲旅游片区;“七组团”是各片区的核心功能承载区,包括旅顺组团、普湾组团、瓦房店组团、长兴岛组团、皮杨组团、庄河组团、长海组团。
在陆海统筹方面,将以陆域经济支撑海洋经济发展,以海洋经济提升陆域经济,实现陆海相互融合、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抢占海洋发展制高点,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大连拥有近3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和2200多公里的漫长海岸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十四五”时期,大连要进一步加大海洋经济、海洋科技的发展力度,加快向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迈进。
第六,关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中央和省委《建议》都对促进共同富裕作出系列部署安排。这几年,大连市在发展可持续、财力可支撑的基础上,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快补齐民生领域短板,特别是解决了群众天天有感的暖房子、菜篮子、天然气入户等具体民生问题,得到了群众充分认可,但距离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远大目标,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因此,建议稿专门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共建共享美好生活”作为大连市“十四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旨在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特别指出的是,促进共同富裕,不仅体现在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上,也体现在公共服务的优质均衡发展上,主要可以概括为28个字: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基于这些考虑,建议稿提出“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机制改革”“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等系列举措,努力织密扎牢全市社会保障网,让群众解除后顾之忧。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立足于大连市进入中度老龄化的阶段性特征,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人口战略,改善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推动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等具体举措,让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大连充满勃勃生机和活力。
当前,大连市政府相关部门正在按照市委《建议》精神,编制“十四五”规划和到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纲要》是《建议》的施工图,是对“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发展的主要任务作出的细化安排,将在今年市人代会上审议通过。
延伸阅读:《大连市总体城市设计》正式公布
2020年12月31日,大连市自然资源局官网依法公布了《大连市总体城市设计》。该设计属城市设计试点项目之ー,编制历时两年,肩负着诸多使命。
总体城市设计从构筑优美的城市空间环境形象和加强城市空间活力角度出发,通过对大连自然山水特征、历史文化特色、都市空间特色的把握与梳理,明确大连城市空特色定位,构建未来城市空形态的总体框架与发展思路,形成总体城市设计与相关试点项目间的同期、联动编制,并通过设计管控与行动计划,为下ー步城市设计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南。
城市定位为国际浪漫都市
《总体设计》中,总结了大连市域三大风貌特色定位,将大连定位为“屏山聚湾、欧亚海韵、创新包容的国际浪漫都市”。
市域山水格局特色为“山海相嵌的形胜格局”。由黄海渤海环绕的大连,三面环海。北部山体群,大黑山,横山丘陵地,老铁山互为对景,隔城相望,成为城市中脊,形成“一脊四山斜入海”的形胜格局。黄海渤海左右环抱,大小海湾相互嵌套,具有山海相嵌的形胜格局。
市域城镇空间特色为“湾海融汇的城镇空间”,一轴两翼,单核多节点;中心区七小湾,市域十一大湾。其中,“一轴”是指,沿“哈尔滨——大连”交通走廊的大连市域城镇扩张主轴。“两翼”是指沿渤海城镇发展群和沿黄海城镇发展群。“单核”是指以青泥洼——东港以及金马路构成的都市极核。“多节点”则是旅顺组团、金普新区组团、庄河组团、瓦房店组团、长兴岛组团等多个区域城镇节点。市域内则呈现中心区七小湾,市域内十一大湾的海湾格局。
市域历史人文特色为“多元交融的历史人文”,一廊多点,特色湾岸。其中,“一廊”是指从金州古城到大连湾、旅顺的大连城市空间演变廊道。“多点”是大连历史城区、金州历史古城、营城子、复州城等呈散点状分布的历史文化资源点。“特色湾岸”是指沿各湾岸汇聚了城市自然人文要素,呈现出自然、都市、文化、制造等多元类型的特色湾岸。
中心城区将打造多湾联合中心体系
《总体设计》将中心城区城市空间结构定位为“一脉入海、九湾九品”,并依托于此,建立了中心城区十大管控体系。
在中心城区建设上提出“构建多心辉映、硬核连绵的国际化都市中心体系”的一带一脊三轴的空间结构。
同时,《总体设计》提出构建老城电车、湾内巴士、湾际轮渡、圈层换乘的特色交通线路,包括水上轮渡线、旅游巴士线、有轨电车线、空中缆车线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