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电视剧《山海情》在多家卫视和视频网站上开播。虽然刚刚开播,但我可以断定,这必是一部成功之作。
《山海情》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宁夏西海固的农村群众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完成移民搬迁,并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不断克服困难,脱贫致富,将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
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影视作品不在少数,我也看了不少,除了《我和我的家乡》之外,还少有令我满意的。讲好脱贫攻坚的故事确实不容易,既需要对这一宏大叙事的全面把握,又需要对基层实践的深入了解,还要有艺术呈现的技巧和能力。《山海情》成功地解决了这些问题,真实再现了西海固脱贫这一艰难而伟大工程的全貌,情节紧凑,故事性强,人物刻画精彩,细节严谨。如果说《我和我的家乡》是以点带面,以喜剧的形式让人笑中带泪的话,那么《山海情》就是一部全景式史诗,能够催生观众苦痛悲喜等所有复杂的情绪。
但《山海情》的成功还不止于此,它还解决了脱贫攻坚主题文艺创作的另一个难题:这场发生在乡村里的历史性变革,对影院里和网络上的年轻观众来说,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有一定的距离,如何唤起他们的观看热情?对有年代感的故事,因为不了解当时的背景,年轻观众往往会理解乏力,或者出现那种“何不食肉糜”的评论,如何唤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我是在网上开着弹幕观看《山海情》的,看到弹幕里一片好评,不断有人在刷“良心剧”“必须追”“爱了爱了”的时候,真是令人惊喜。弹幕里,一直有人在问“西海固”在哪儿?也许对很多年轻人来说,这个地名和曾经的贫困代名词,他们并不熟悉,甚至还是头一次听到。那么,发生在20多年前遥远的西海固的脱贫故事,为什么会令他们动情呢?
我想《山海情》打动年轻人的第一个原因是找到了穿越时空的精神共通点。剧中有一个情节,身为扶贫办工作人员的马得福把5个准备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追了回来,“该拦”还是“不该拦”?在弹幕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这种讨论与今天的年轻人是去北上广还是留下来建设家乡颇有可以对照之处。虽然年代不同,所面临的具体困境不同,但当时的西海固人和今天的我们想要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是一样的,而他们在追梦的过程中与今天的年轻人所要经历的心路历程也是相似的,选择、艰辛、牺牲、坚持,是每一代中国奋斗者都要经历的。
而第二个原因可能来自于创作者真诚的态度,由衷敬佩《山海情》所有演员塑造角色的用心。有句网络流行语叫毁容般的演技,用在这部剧里一点儿都不过分,乍看上去,我甚至没有认出来那些满面满身尘土的人物就是人们熟悉的演员张嘉益、尤勇智、黄轩、热依扎……更不要说他们为了说一口地道的西北方言付出了什么样的努力。尤其是看到黄轩、热依扎这样的年轻明星完全素颜出现甚至有意“扮丑”的时候,再一对比那些抗日神剧炮火硝烟中仍然带着精致妆容的形象,我甚至有些感动。
看《山海情》,甚至有种看纪录片的感觉,正是因为我们相信了这些人物是真实存在的,也就更加相信了那段历史是真实发生的,相信了我们今天所高扬的信念和精神是真实而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