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报道 > 新闻报道 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户在产业链上就业增收
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户在产业链上就业增收
【2021-02-05 来源:铁岭日报社】

扶贫,既要输血也要造血。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我市在落实好各项扶贫政策的同时,不断改进帮扶方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项目,5年间共整合各级扶贫资金6.6亿元,累计实施了730个产业扶贫项目,打造特色产业基地170余个,确保贫困户在产业链上实现就业增收。

实现产业扶贫全覆盖

2016年以来,我市全面推广“四带三帮一兜底”产业扶贫模式,积极带贫减贫,确保贫困户在产业链上实现就业增收,产业扶贫项目在全市遍地开花,县、乡、村、户四级层面均有产业项目,扶贫产业实现了全覆盖,带动贫困人口年人均增收1000至3000元。

铁岭县双井子镇通过给鸭田稻富硒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入扶贫资金,扶持发展特色水稻产业,让扶贫资金“生金”,给贫困户分红,从而带动贫困户稳定脱贫不返贫。全镇共投入扶贫资金93万元,使6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增收1700元以上。

铁岭县双井子镇副镇长谢明东介绍:“双井子镇水田面积比较多,一共8.5万亩。以前水稻品种单一,农民只追求产量,大米价格不高。为了落实好脱贫攻坚政策,我们将向上级争取到的产业扶贫资金约93万元,注入到5个鸭田稻富硒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将扶贫资金注入后,进行跟踪管理,加大合作社的技术培训、品种引进及产品推销,这样每年可以产生更多的效益给贫困户分红。”

“2020年在鸭田稻一个产业项目中,双井子镇产生分红9万元,惠及全镇6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分红800元左右。”谢明东说:“几年来,我们一共给贫困户分红约26万元,人均获得分红1700多元,这笔资金成为贫困户脱贫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上低保兜底、县里产业分红等其他收入,去年双井子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年人均收入实现5000元,145人全都脱贫。”

几年来,通过注入扶贫资金,全市打造了西丰生命健康产业、昌图畜牧养殖特色产业、开原乡村旅游产业、铁岭县特色果蔬产业等特色扶贫产业。随着这些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有效吸收了贫困户在相关产业链上实现就业增收,相继带动2万贫困户参与肉牛、梅花鹿、生猪、柞蚕、蔬菜等项目,户均增收2000元。

“四权分置”确保扶贫资产“四清”

全市建立了“四权分置”管理机制,实施产业扶贫项目全覆盖审计,扎实整改存在问题,实现扶贫资产底数清、账目清、主体清、责任清。

为破解扶贫资金归谁所有、谁来经营、收益如何分配、后期如何监管的难题,我市建立以“四权分置”为核心的扶贫资金资产管理长效机制,有效促进了扶贫资金资产的保值增值、循环利用、阳光运行。我市将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各类涉农资金、社会各界帮扶资金用于产业扶贫发展形成的经营性资产界定为扶贫资产,除有明确指向的,其所有权都归村集体所有,向村集体颁发扶贫资产所有权证,让每一笔资产都有“身份证”。同时,让最能挣钱的人去用钱,指导村集体立足当地资源,注重发挥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优势,引导贫困群众广泛和深度参与产业项目建设,确保项目资产保值增值、提质增效。

在产业收益分配上,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市场规律,分配重点向没有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贫困户倾斜。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设立村内公益岗位让其就业增收。在扶贫资金监管方面,将资金资产监管权下放至镇村,实行资产统管、平台统揽、村账统审管理,充分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确保扶贫资金不流失,真正发挥效益。

发展“五小”项目 促进贫困户增收致富

在产业扶贫过程中,我市还通过鼓励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发展自种自养、庭院经济等“五小”项目1.5万个,促进增收致富。

西丰县创新通过以奖代补形式,充分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大力发展鸡、鸭、鹅等规模小、风险低的养殖项目,贫困户每养一只鸡或鸭可以拿到补贴30 元,养鹅可以拿到补贴 60 元。截至目前,西丰县共8053户贫困户发展了养殖类入户产业项目,贫困户实现户均增收2000元,人均增收900元以上。

家住西丰镇林昌村的村民佟焕生是当地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多年来一直以种植玉米为生。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养鹅产业,便开始摸索养殖。为了摘掉贫困户的帽子,更为了让家人过得好一点,几年前,佟焕生便开始探索致富路子。通过熟人介绍,他得知西丰镇茂林村有人养殖大鹅,年效益好,便去实地学习考察。回家后,佟焕生在村镇领导的帮助下,申请扶贫贷款3万元,又加上自己多年的积蓄,购进1000只母鹅、200只公鹅。仅一年,他家母鹅产蛋量便达到7万枚左右,每枚种蛋以2.7元的价格出售,下过蛋的成鹅以70元一只出售,一年下来,养殖大鹅的纯利润达到4万元,再加上每只鹅还有60元补贴,切实提高了家里的经济收入。如今,他的大鹅产业已带他成功脱贫。

据不完全统计,5年来全市产业扶贫对贫困户增收累计贡献达1.2亿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