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势而上稳住发展“压舱石”,乘风破浪构建产业新格局。
在新冠肺炎疫情与国内外严峻形势交织的2020年,大连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坚持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手硬”,将项目建设作为以新发展理念推动振兴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支撑,多措并举促进项目增量,瞄准主业提升项目质量,打出建立一体化工作机制、强化服务保障等“组合拳”,项目建设持续提质增效,有效对冲疫情影响。
2020年,大连市开复工亿元以上重大项目769个,同比增长3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1%;全年实际利用外资6.6亿美元,同比增长2.17%;省外实际到位资金1294亿元,同比增长10.5%。全市实现“以项目建设之进,筑牢经济发展之稳”,奋力开创“两先区”建设新局面。
开展项目攻坚 优化产业布局
近日,SK海力士与大连市政府、金普新区管委会通过视频方式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共同推进SK海力士对英特尔大连芯片厂的收购及在大连的新投资项目。
日前,总投资12亿元的人工智能大厦产业项目在大连高新区开工建设。这是高新区“十四五”开局之年的首个重大项目,也是大连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又一重要载体。
眼下,在“超级工程”——大连湾海底隧道施工现场,机器轰鸣,施工正酣。建设者们正全力推进工程进度,让海湾早日变通途,为城市增添一条贯通南北的快速通道。
延续着早上项目、上大项目、上优质项目的原则和节奏,“云”上、陆上、海上,一幅幅重大项目加快建设的磅礴画卷正在滨海大地铺陈展开。
项目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是促进产业发展的“加速器”。
通过抓实抓牢大项目、育大育强新产业,大连市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
在重大项目引擎的驱动下,传统优势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石化产业链条有效延伸拉长。在大连长兴岛,恒力石化年产20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实现稳产满产,炼油、PTA等产能增长位列国内第一,年产150万吨乙烯项目正式投产,实现零的突破;投资7亿元的顺酐产业链项目和投资6.5亿元的原料药及医药中间体项目签约落地,精细化工产业项目“一日两签”,标志着大连市精心实施“强链”“补链”工程,全力打开石化黄金产业链已取得重要成果。
装备制造产业提质增效。随着中远造船、光洋智能制造产业园、瓦轴系列轴承技改等项目完工投产,一重核电装备制造升级改造、中车大连旅顺基地、大众变速器五期等项目建设加快,大连市装备制造业正向高端化发展,竞争力随之大增。2020年,瓦轴集团精密滚子出口欧洲高端市场;大船集团建造的全球首艘30.8万吨超大型智能原油船成功交付;一重核电石化公司承制的全球首台3000吨加氢反应器完工发运;华锐重工研制的全球首台智能化连续卸船机顺利出产。
通过重大项目推动,大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集聚发展。
信息技术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英特尔二期项目产能不断释放,华为在大连市成立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微软—大连工业物联网国际加速器正式落地。同步推动的东软、华信等龙头信息服务企业改造升级,形成了信息技术软硬件同步发展的良性格局。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加快发展。2020年11月25日,庄河Ⅲ(3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全容量并网,成为东北地区首个建成投产的海上风电项目;目前红沿河核电二期工程两台机组已进入发电前关键阶段,5号机组计划下半年建成发电;氢能产业攻关提速,加氢站建设和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营已进入实施阶段;奥晟隆新材料、华阳非织造材料、爱瑞德纳米节能膜等项目加快推进,正成为新材料产业的主力担当。
此外,在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农业项目、民生项目的助推下,大连市高端现代服务业、现代都市农业体系以及在完善城市功能等方面均取得突破性进展。
大窑湾汽车码头扩建、太平湾港区开发、中铁铁龙物流冷链等项目的加快建设以及航运中心总部大厦的加快落地,使得现代物流产业体系迅速构建。
欧力士总部大厦、京都风情街等项目的加快实施,形成商贸旅游等产业集群发展态势。
通过持续加大对农业项目的推进力度,构建起种植、养殖、精深加工、产销一体融合发展的现代都市农业体系。同时,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项目,助力全市128个低收入村提前退出摘帽。
随着地铁1号线二期、2号线二期项目建成投运,地铁5号线、金普城际铁路、大连湾海底隧道等项目加快建设,以及万达足球训练基地完工投运、亚洲杯足球场项目加快实施,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品质显著提升。
重大项目,牵一发动全身,一子落而满盘活。
2020年,大连市开复工亿元以上重大项目769个,同比增长3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1%。
“十三五”期间,大连市共推进各类重大项目1620个,总投资规模1.8万亿元。通过狠抓项目建设,大连市绿色石化、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洁净能源、港航物流、总部经济等产业集群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态势明显,区域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不断孕育,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比较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
全方位保障 筑牢发展根基
发展向项目聚焦,工作向项目发力,成效以项目检验。
大连市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全市上下步调一致,以“马上办”“钉钉子”精神抓落实,“工作围着项目干,服务围着项目转”,切实把工作着力点集中到项目建设上。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大连市及时反应、迅即行动,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全面启动重大项目推进工作。大连市要求各地区各部门以科学、合理、管用的原则制定针对性应对措施,有效解决疫情对项目建设带来的人员返岗、物资保障、原材料供应、物流运输等方面困难和问题,全力推动项目开复工建设。
与时间赛跑,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精准有序的推动下,医用口罩、防护服、生物医药等一批新项目迅速启动,推动一季度开复工项目数量较预期增长近一倍。
项目建设的活力,发端于优良的营商环境。
为确保项目集聚大连,落地生根、发展壮大,大连市委、市政府以“店小二”精神提供全方位保障服务,确保项目招得来、落得下、发展得好。
建立项目谋划招引、落地建设、服务保障一体化工作机制。市主要领导挂帅领导小组,下设项目谋划储备、招商引资等7个专项工作组,形成全市跨部门、跨区域、统全局的指挥协调保障机制。
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调度机制。建立重大项目调度工作机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瓶颈问题,着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决策能力。
同时,创新工作举措,建立项目档案,实行项目工程化管理。对列入党中央、国务院支持东北振兴和省、市“重强抓”专项行动等100个重大项目建立项目档案,形成一项一档一册,逐个项目实施进度细化、实化、量化,明确月度工作节点、压实工作责任,按计划时序强力推进,确保各项工作落实落地。
优化项目服务环境。建立疫情防控、重大项目开复工用地保障工作机制和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明确要素跟着项目走。紧扣项目建设关键环节,加大土地、资金、能耗、环境容量等资源要素统筹力度;建立24小时重点企业用工调度保障机制;优化办事流程,全面落实“最多跑一次”“办事不求人”“一站式办结”等要求,提高企业投资便利化。
切实落实减轻企业负担的各项政策。对受疫情影响的重点项目企业,实行延期缴纳医保、疫情解除3个月内整体补缴免收滞纳金等政策。
坚持以项目建设评绩效、论英雄。开通重大项目援助热线,收集项目单位开复工困难诉求并及时予以解决;强化“五个一”工作机制,采取倒排工期、跑表计时、到点验收等方式全力推进;为全市重大项目逐一配备“服务秘书”;建立问题跟踪督办解决机制,把严格督查考核贯穿项目推进始终,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据;对破坏营商环境问题“露头就打”。
大到供应链、物流,小到员工住宿、用餐,大连市以精准的政策供给、有力的要素支撑、贴心的服务保障,推动在谈项目快签约快落地、在建项目早建成早投产、在产项目多增产达效。
疫情发生后,大众变速器大连工厂在全国21个工厂中第一个复工;恒力石化年产150万吨乙烯项目和PTA-4项目正式投料生产,日本电产(大连)新工厂项目投资计划由此前的500亿日元提高至1000亿日元并按时开工建设等,极大地提振了市场投资信心。
招商不断链 持续蓄势赋能
抓项目,招商引资是“源头活水”。
2020年,大连市充分发挥自身开放“龙头”作用,全面加大开放力度,对外开放能级持续提升,加快推动一批高质量合作项目签约落地。
积极开展“一带一路”合作,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项目17个,新签“一带一路”工程承包项目23个。
深耕日韩市场力度加大,出台《全面深化同日本韩国交流合作工作方案》,“中日(大连)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获批并挂牌,日本工业团地龙头项目日本电产新工厂开工建设,中日创新产业示范园顺利推进,与韩国蔚山产业公团签订合作协议,松下新能源三期四期、东芝电池、翰昂新能源汽车部件等项目得到加快推进。
辽宁自贸试验区大连片区在全国率先推出“24小时线上审批”、176项职权“一章审批”等创新举措,大幅压缩重大项目从签约到开工建设时间。
区域合作取得新成效,沿海经济带龙头作用增强,沪连合作持续深化。举行“2020大连—上海(长三角)产业化招商促进周”活动,推动合作项目129个。
大连市制定科学、务实、高效的招商引资考评体系,加大对招商项目落地及开工建设的考核力度,建立项目信息共享机制,成立招引工作专班,对拟引进的重大项目提前会商,切实提高招引项目的成熟度。
面对疫情造成的诸多困难,全市各地区各部门招商团队积极开展“云”招商、网络招商等“不见面”招商,借助辽洽会、中日(大连)博览会、进博会开展借会招商,赴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三角等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集中地区开展外商内招,挖掘招商资源,推进项目签约落地。
同时,创新利用外资模式,实现资本招商突破。帮助、辅导企业通过境外上市、股权投资、并购重组等方式有效进资,成功推动东软教育科技香港上市。大力开展“存量招商”,成功推动斯凯孚、柏德皮革、德原工业等重点项目增资扩产。
聚焦装备制造、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通过开展产业链条招商、合资合作招商、龙头引领招商等,积极引进规模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好项目。其中,金普新区单月新入库项目达41个,创下历史纪录。
大连市始终保持招商引资“不断链”,项目建设“不断线”,全力打造招商引资、产业集聚“强磁场”。
2020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6.6亿美元,同比增长2.17%;省外实际到位资金1294亿元,同比增长10.5%。
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
目前,大连市已梳理出“十四五”时期重大建设项目1300多个,投资规模1.64万亿元。围绕国家宏观政策导向,按照区、块、链发展思路,将加快引育科技企业和创新平台、聚焦“两新一重”和短板弱项谋项目;围绕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项目,切实形成“谋划一批、储备一批、招引一批、建设一批、达产一批”的项目建设良性局面。
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聚焦融入新发展格局,大连市正以2049城市愿景目标为引领,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全力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强力驱动经济航船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