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都”的父老乡亲: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新年伊始,请接受一个曾经在“凉都”六盘水市参与脱贫攻坚的挂职干部最真诚的问候。
寒来暑往,星移斗转。转眼间从挂职帮扶地——贵州六盘水回连已经半年了。此时此刻,我人虽身在辽宁大连,却依然感觉心在六盘水,脑海里时常会想起在六盘水那段火热的扶贫岁月:那里,有我日以继夜、激情奋斗700多个日日夜夜的足迹和身影;那里,有我同甘共苦、情同手足的战友加同事,还有忠厚朴实、深居大山里的“结对亲戚”;更有我牵肠挂肚刚刚救治出院的残疾小女孩文香和倾力倾情招商引进的扶贫产业……
响应号召扶贫去
2018年6月,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号召,我主动向组织请缨,离开工作近10年的组织系统和熟悉的生活环境,与大连党政机关21名干部一道跨越3000多公里,踏上了“凉都”六盘水这片贫瘠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开展为期两年的挂职锻炼和对口帮扶工作。从农历丁酉年的夏天走到庚子年的夏天,时光如梭、白驹过隙,与这座风光迤逦的小城相遇仿佛就在昨天。
我清楚地记得那天随大部队一起从清晨出发,飞抵六盘水机场已近傍晚时分。阴凉的天空下着延绵细雨,透过机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喀斯特地貌的“窝窝头”山峰,广袤的“山城”人稀物少。在当晚的欢迎餐会上,六盘水市委常委、原组织部长侯美传(现任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给我们这样描述贵州的落后:“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言简意赅把当地气候环境、地貌特征、贫困程度诠释得一览无遗,这就是贵州给我的第一印象。
六盘水市地处贵州西部乌蒙山区腹地,境内最高海拔2900.6米,最低海拔1450米。整座城市和乡村呈东西走向依山而建,山高壑深,耕地破碎,常年下雨不见水,地震、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属滇黔桂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国家“三线”建设时期发展起来的一座能源原材料工业城市。全域面积9914平方公里,有苗、彝、白、布依等44个民族340万人口。4个行政县区有3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由于基础弱、底子薄,交通不便,绝大部分乡村都是省级一类贫困村,贫困发生率最高曾达到27%以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贫困人口从2014年的60.37万减少到2019年底的1.3万。截至2020年3月,全市四个贫困县区相继摘帽,贫困人口全部“清零”。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正在一代又一代人手中得到历史性的解决,我为自己能够与六盘水干部群众共同完成时代赋予脱贫攻坚的神圣使命感到庆幸。
不能尽孝就要尽忠
只是没想到,我刚到钟山区报到的当天下午,家中就传来母亲因病情恶化辞世的噩耗。作为长子,我为自己在母亲临终前没有见上最后一面,甚至不能送老人家最后一程而感到万分愧疚,没想到这次远行竟然是与母亲的永别!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既然不能为母亲尽孝,那就要为党的事业尽忠。封存好心中的悲痛与对母亲的愧疚,我踏上崎岖的山路走村入户做调。当我看到一排排低矮破旧、摇摇欲坠且透风漏雨的老旧木房时,我感受到了脱贫攻坚使命的艰巨;当第一次走进金盆乡棋林村“结对帮扶”的4户老乡家里,看到家徒四壁、连床都是用几块破木板和土砖拼凑而成,甚至还有稚气未脱的少女后背却已经背上了自己的下一代时,我感受到了肩上责任的沉重……
为了便于与老乡沟通,第二个月我便学着用贵州方言与群众交流。挂职以来,我顶着晨曦、摸着黑夜,从早到晚不知疲倦地跑遍了最偏远的5个深度贫困乡镇58个少数民族村寨,与乡村干部一道商讨挖穷根、补短板的对策路径,只要有利于贫困户的事,我都责无旁贷、亲历亲为。因为我坚信: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我们多付出一分辛劳,老百姓就能早一天脱贫。六盘水气象条件比较恶劣,阴雨季节频发,在下乡扶贫路上经常遭遇大雾,还有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的危险,对于每一位扶贫干部说来,这既是困难更是挑战。
“路虽远,不行不至;事虽难,不干不成。”在参与当地脱贫攻坚工作中,我始终铭记“三问”:挂职干什么?为六盘水留下什么?将来带走什么?两年来,我曾化身“招商员”,成功引进贵州“黔北麻羊”的运作模式发展“水城黑山羊”,以基地+贫困户的养殖合作方式,用270万元东西部扶贫资金,帮助180户有技术和意愿的老百姓发展黑山羊养殖;为了推销黑山羊肉,我指导商务部门申报注册商标、制作LOGO、印制宣传画册,并在大连农特产品展销会上烹制味鲜羊肉、现身说法,与大连供销商签下了800万元的销售订单;我还利用西部高原气候特征,因势利导引进大连草莓协会,选择在海拔1700米的高山育苗,从而实现草莓花芽提前分化并实现提早上市,并带动285亩土地流转和48户老百姓务工;为提高当地魔芋产业种植积极性,我通过搭桥引线,将深耕大连20多年的金利达魔芋食品加工企业落地六盘水,利用该企业成熟的生产技术和国内外营销市场,在当地成功打通了种、产、销一体化路径,还解决了50多个贫困户就业……
这两年,我坚信捧出一颗真心,就能换来老百姓对你的一片真情。当看到贫困户缺衣御寒、小学生缺少学习文具时,我化身“爱心使者”,专门给“娘家人”——大连市委组织部写信汇报当地贫苦百姓的需求,希望能在全市开展“献爱心、送温暖,牵手六盘水”捐助活动。不久后,大连市直机关工委组织全市各部门捐赠了3万多件衣物和文具,用滨城人民的爱心为贫困地区老百姓做了一件暖心窝的好事实事。
还有我牵挂的小文香。在走访党建联系点青林乡海发村时,我发现贫困户杨志全的女儿小文香因第四脑室脊椎神经损伤多年,6岁多了还不能正常走路,也不会说话。得知情况后,我马上联系大连在六盘水的医疗专家为她做检查会诊,两地医院一起研究救治方案,并协调医院免费提供治疗和吃住。身边爱心人士也被我发动起来,筹措数万元善款,解决专业人员护理费和生活费用等问题。经过大半年的精心治疗,小文香居然奇迹般能正常走路了。
2020年春节,当新冠疫情在全球爆发之时,我再次化身“逆行者”,主动放弃春节休假,初三刚过就冒着风险、义无反顾回到帮扶地参与疫情抗击,和当地干部群众一道,不分昼夜、带病奋战在荷城、双戛两个街道11个社区和6个村所有的卡点哨所。在当地疫情压力大、抗疫物资紧缺的紧急关头,我主动请求大连市西岗区及时援助了10万个医用口罩、400个护目镜、200套医用防护服、150台测温仪,较好地解决了当地的燃眉之急。区委书记动情地对我说:“钟山人民感谢你,你救了钟山百姓的命!”
在我看来,有幸参与脱贫攻坚,为西部贫困地区脱贫减贫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是我一生的梦想与追求。在党中央和省市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这几年各级扶贫干部动真碰硬、久久为功,全市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征程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2019年底,我们托管的水城县北部五个乡镇在国家东西部考核和贵州省交叉考核中成绩斐然、圆满收官,并与水城县一起脱贫摘帽。这两年来,大连的挂职干部和教育、医疗专家,紧紧围绕“中央要求、大连所能、六盘水所需”的工作目标,积力之所举、众智之所为,尽职尽责、担当作为,推动大连对口帮扶六盘水各项工作连续两年摘得国家考核排名中“好”的排序。2019年,我也被贵州省、六盘水市和钟山区三级表彰为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这既是对我挂职锻炼和参与对口帮扶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我的鞭策与期待。
脱贫致富奔小康
2020年6月,带着一种不舍的情结,在“山川、树木都焕发着勃勃生机”的时节挥别“凉都”、告别钟山,心里有太多的依恋、牵挂与期盼:我惦念着“黑山羊”产业,希望基地和农户不断发展壮大,让水城“黑山羊”品牌走出大山、走得更远,真正成为百姓脱贫致富的“领头羊”;我惦念幸福里社区易扶点“巧娘手工坊”服装扶贫车间,作为钟山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凉都样板”,希望能带动更多的易地搬迁贫困户就业增收,让苗族手工艺得到传承和发展,逐步做出自己的民族品牌;我惦念着大连援建的六个幼儿园、七个卫生室和田坝小学,希望这些基础设施能不断补齐乡村教育和医疗条件差的短板,让有学上、能看病不再成为老百姓心头的难事和愁事;我惦念着疫情期间挂牌督战的青林乡海发村,希望37户“边缘户”“监测户”收入、住房、就业有保障不返贫,也期待村集体经济越抓越好,带领乡亲们在乡村振兴的征途中走向更加幸福美好的康庄大道!我惦念着海发村六组的小文香,希望站起来的她走的越来越好,早日喊出她人生的第一句“爸爸妈妈”。
贵州是块神奇的土地,是一个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她拥有独特的山水、宜人的气候、丰富的物种与多彩的民族文化。“天下之山,萃于黔”。贵州多山,一座山便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连绵万里,际天无极,万峰林便是她的缩影,丛立之峰,壮如千军万马,奇如波涛汹涌,美如水墨画卷。“19度的夏天,360度的激情”以及人民豪爽、空气清爽、天气凉爽的“三爽凉都”,对于每个来过并参与过扶贫的干部来说,她就是诗与远方,永远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两年春光,或许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在这里却留下了我人生之旅中厚重的一笔。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中国东西部结对牵手、协作扶贫,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扶贫故事”,成为世界减贫大业里最瞩目的“中国篇章”。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回首来时路,我们与六盘水干部群众戮力同心、携手并肩,始终以对党的忠诚、对事业的担当、对百姓的情怀,拿出“不脱贫不脱勾”“始终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气魄和勇气,苦干实干加巧干,撸起袖子加油干,把“扶贫答卷”书写在“凉都大地”上。当下,凉都百姓和全国人民一道,正昂首阔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祝愿“凉都”人民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坚强指引下,在省市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乘着“十四五”的东风,继续弘扬可歌可泣可贵的“三线”精神,继续保持战天斗地、迎难而上、敢为人先、苦干实干的奋斗精神,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努力绘就更加富庶、壮美、文明的“凉都”乡村振兴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