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木匠老齐来沈阳搞装修15年,今年第一次和工友们在沈“就地过年”。春节假期,他看了热门电影《你好,李焕英》,到辽宁省博物馆看了“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到北市场逛了新春文化市集,还到辽宁省图书馆借阅了小说,与以往回家过年、走亲访友的方式不同,他自称今年是过了一个“文化年”。
春节是阖家团圆的节日。然而,今年因疫情防控需要,全国多地先后发出鼓励公众“就地过年”的倡议。“就地过年”,是防疫大局之需,没有什么比健康平安过大年更重要,但如何使不能回家团员、“就地过年”的人们过好年,使这个特殊的年更具年味儿?我省各地面向公众推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的就是让大家过足一个“文化年”。
千百年来,“过年”被赋予了太多的情感和文化内涵,它承载着人们团圆的喜悦、乡土的情怀,是所有传统节日中文化内涵最为厚重的一个。贴春联、挂年画、贴窗花,守岁、拜年、祭祖,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舞狮舞龙……这些各具寓意的习俗,总会勾起我们对春节的集体记忆。以往,除夕夜的团圆宴、节日里的走亲访友、欢聚时刻的娱乐活动成为春节期间的重要内容。这些年,新春佳节又兴起一些过节的新时尚,诸如旅游过年等,各种新元素的融入愈加丰富了年味儿。
而今年春节,我省民众感受最深切的还是过节时处处洋溢的文化气息。辽宁省博物馆里热热闹闹,“牛转乾坤——辛丑牛年新春生肖文物展”迎合时宜,在“隋 淡黄釉牛车”文物前的留影者排起了队,到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的客流爆满,到沈阳市图书馆借书的读者排起了队,在新华书店交款台前也排起了队;盛京大剧院举办的新春惠民演出季,先后上演《凤还巢》《谢瑶环》《杨门女将》等多部不同流派的评剧经典作品,让票友过足了戏瘾……这些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不仅充实了人们的节日生活,而且还传递了新春佳节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以及纳福迎新等美好寓意。
据了解,这些文化活动的参与者除了本地市民,更多的是“就地过年”的异乡务工人员。省博物馆对参观者身份验证表明,外地人员占70%,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外地参观人员更是占80%。杨明夫妇从浙江来沈阳开店5年,常常从媒体和微信朋友圈看到各种展览预告,却抽不开身去看,这个春节假期,他们选择“就地过年”,并排好时间将想看的展览都看了一遍。孙国远从山东来沈阳打拼多年,已在沈阳买房安家,他将沈阳视为第二故乡,这个春节“就地过年”,他通过参观展览、借阅图书了解这方水土的文化传统,涵养自己的知识修养。
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以及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味儿里的文化味道更浓了。特别是精彩的线上文化活动,让人们把博物馆、图书馆、演出剧场带回家,一个个展览、一场场演出让人们品尝各种文化盛宴。与此同时,人们共同回味战“疫”日夜的拼搏、共同传递“牛”转乾坤的祝愿,中国传统春节也借助互联网在无形中强化着全民族的文化共识。
过年的文化味道浓了,背后还是百姓特别是外来务工者“获得感”的有效增强。更自信的中国人必然会有更为丰富的文化消费。“获得感”越来越强,各项文化活动也就有了勃勃生机,助力年味儿越来越浓、越来越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