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文化年”成为人们今年迎新春的一种方式,到“博物馆和图书馆里过大年”成为新年俗。正月初六,记者来到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图书馆,只见观展、看书的人络绎不绝,一股文化年味儿扑面而来……
“博物馆里过大年”成为百姓欢度春节的重要选择
春节期间,走进博物馆,观赏文物,了解历史知识,感受传统文化成为新的时尚。辽宁省博物馆春节期间接待观众比往年明显增多。据统计,正月初一至初六每天到辽博参观的观众近5000名。这个春节过得更有文化内涵。
今年春节,辽宁省博物馆为响应“就地过年”号召,策划了“辽博邀您过大年”系列文化活动,特别推出六大特色展览和10项常设陈列展览。“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延期至3月28日结束,首次以图片与文物相结合的方式推出“牛转乾坤——辛丑牛年新春生肖文物展”,推出“文·物——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展”等5项展览。此外,“明清瓷器展”等10个常设陈列展览也同时展出。正月初一至初四,举办“集印章·贺新春”等互动体验活动;初一至初六举办“文明寻踪——今年过年我‘宅’沈,辽博陪您过大年”春节特色讲解活动。儿童体验馆还推出两节“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系列线上研学课程。
在“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展厅,记者随机采访了中国医大附属一院医生赵磊,他和妻子带着儿子在看展览,他说,医学与艺术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通过看展,使我再次感受到中华文化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伟大贡献。初一至初六,辽博还演出《何谓唐宋八大家》情景剧以及《你听我讲》特色讲解活动,惠及观众近2000名。
省博物馆馆长王筱雯说,往年都是初三、初四来博物馆观展的人多,今年大年初一,观众就在门口排起长队。“博物馆里过大年”成为百姓欢度春节的重要选择,这既反映了群众节日休闲方式的转变,又体现出博物馆公众教育水平的提升。
春节假期成为读者走进图书馆的“黄金周”
走出辽宁省博物馆,记者又来到辽宁省图书馆,大红春联,大红“福”字……图书馆的年味儿和博物馆一样浓郁,而且书香味更重。
春节期间,省图书馆展览展示厅、特殊群体服务区、少儿天地、多媒体服务区、图书和期刊借阅区等正常开放,省图书馆还新推出5个展览和7项线上活动。24小时自助图书馆正月初一照常服务。举办了“我爱你中国——最美中国年画展”“迎新春牛年话牛奔前程梦中逐梦——2021牛文化主题展”等。专门为少年儿童准备了多个展览、线上7项活动等。据统计,正月初一至初六每天到辽图参观和借阅的读者近3000名。春节假期成为读者走进图书馆的“黄金周”。
有专家认为,“博物馆热”“图书馆热”的背后,既体现了群众对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旺盛,又得益于博物馆、图书馆教育水平和管理服务意识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