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经济日报》推出“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特别报道,以《新中国工业摇篮》为题聚焦辽宁。报道称,这是一片挺起共和国工业脊梁的土地,新中国第一炉钢水、第一台机床、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艘万吨轮船等上千个第一诞生于斯。曾撑起新中国六分之一家底的辽宁老工业基地,其凝淀的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精神,似永动机般不曾停歇,历久弥新。
奉献精神从未离开。报道称,新中国成立之初,辽宁不仅是新中国的重工业基地,也是抗美援朝的总后方基地。“一五”时期,全国17%的原煤、27%的发电量、60%的钢产自辽宁,辽宁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和装备。那是辽宁工业基地热情如火的青春时代,涌现大批响当当的全国劳模、英模,有“毛主席的好工人”尉凤英,有“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王崇伦,更有“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
报道指出,国家有需要,一呼而百应。在支援三线建设中,辽宁输送了大批人才和技术,为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历史性重大贡献。
矢志改革披坚执锐。报道称,从计划经济退出最晚、负担最重的辽宁,依然不乏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勇气。辽宁在不同时期的改革答卷和振兴探索,一如东北虎啸,声震远近。
报道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关注辽宁振兴、牵挂辽宁发展,“四个着力”“三个推进”指明了振兴路径,为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注入了强大动力。滚石上山的关键时刻,辽宁上下拼搏精神再被唤起。
报道指出,彻底解决国企历史遗留问题,全国看东北,东北看辽宁。长期困扰鞍钢等央企国企的历史遗留问题在“十三五”时期得到妥善解决。从此,以鞍钢为代表的辽宁重点企业轻装上阵,以崭新形象迈入“十四五”。
数字辽宁智造蝶变。新时代辽宁调整产业结构的步伐更加铿锵有力。报道引用辽宁省发改委总经济师李新忠的话指出:解开速度情结,摆脱路径依赖,摒弃拼资源、拼速度,高投入、低产出的传统发展模式,追求内涵式发展,数字辽宁建设正成为辽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和推手。
报道称,“十四五”时期,辽宁省数字经济规模计划年均增长10%,至2025年,全省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将达45%。
报道评价今日辽宁制造称:重有重的担当,燃气轮机、乙烯三机、超大油轮等大国重器风采粲然;新有新的起色,高端装备制造业多点开花,高端装备、新材料、集成电路、数字经济等工业新动能发展不断加快。
报道强调,新时代召唤新的工业精神,它是披荆斩棘、艰苦奋斗精神的一脉传承,也需要来一场锐意创新、勇于担当的“头脑风暴”。唯有精神力量永续。辽宁,再扬工业风帆,再燃创业激情,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定能迈向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