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报道 > 新闻报道 “金融活水”浇开致富花
“金融活水”浇开致富花
【2021-03-04 来源:铁岭日报社】

以产业扶贫为核心,以构建多元化的扶贫信贷产品体系和广覆盖的基础金融服务体系为两翼,“十三五”期间,市金融局、市扶贫办、人民银行铁岭市中心支行、铁岭银保监分局等单位握指成拳,组建形成县级金融扶贫服务中心、乡(镇)金融扶贫服务站、村级金融扶贫服务部三级金融扶贫服务体系,实现了信息共享、协同办公、各司其职、三级联动。申请者“只跑一次”,金融扶贫工作“一竿子插到底”。

有了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一朵朵致富花依次盛开。

适销对路贷款促经营主体壮大 小康路上“拉一把”

2月5日,离春节还有不到10天时间。位于西丰县更刻镇的泓鑫土特产品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财务人员正在给工人结算工钱,面积不大的财会室显得有些拥挤。

“正是因为有了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公司才能在几年间逐步发展壮大。我们也应该积极回报社会,在小康路上拉贫困户一把。”公司法定代表人王刚介绍,公司主要从事山野菜、土特产品收购、加工、销售,随着市场份额的逐年增加,他有了扩大经营规模的打算。

查看了公司的财务指标、销售收入等情况后,县内的金融机构纷纷向他伸出援手。5年来,公司获得了金融机构近2000万元的资金支持,新上的漂烫生产线有效提高了作业效率和产品质量,不仅自身实现了做大做强,而且采取“公司+订单+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8个乡镇、 25个村屯、300个农户通过种植蔬菜增收,其中,100多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至5000元。

在泓鑫公司带动下,2020年,家住更刻镇杨家店村的贫困户于庆国和妻子在自家地里种了4亩蓖麻,还在院里种了半亩东风菜,仅种植一项就收入1.8万元。

“因为有了个人涉农创业担保贷款的支持,我们合作社顺利渡过了难关,在这里务工的贫困户也端稳了饭碗。”在开原市威远堡镇威远村,记者见到了银羽肉鸡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辛翠玲。辛翠玲介绍,2020年3月,15万元的个人涉农创业担保贷款,帮她解了受疫情影响、养殖场资金回笼较慢的难题,两年全额贴息政策也让她没有了后顾之忧,务工的贫困户也能安下心来干活。

来自威远村的吴振华已经在合作社养殖场干了10年,因为踏实肯干、做事细心,已经从饲养员干到了管理员,一个月能挣6000元。“那时候听说合作社资金紧张,我这心里直犯嘀咕,现在好了,啥都稳当的了,我这心也落底了。”吴振华乐呵呵地说道。

发放扶贫小额贷扶贫再贷款 增强自身“造血”能力

在金融扶贫领域,扶贫小额贷凭借免抵押免担保、全额贴息的优势,成为一支带动贫困户发展生产、增强自身“造血”能力的生力军。

“2017年以来,我们联合市扶贫办、银保监局铁岭分局、人民银行铁岭市中心支行,协调多家金融机构推行扶贫小额贷发放工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内、基准利率、贷款期限为3年以内、免抵押免担保、全额贴息的贷款,有效破解贫困户‘贷款难、贷款贵、贷款慢’的难题。目前,我市已累计为785户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098笔,总金额4957.7万元。”市金融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2018年,家住西丰县成平乡铜台村的贫困户于岩一家摘下了贫困的帽子。看到邻居们通过养牛过上了好日子,他也想试一试,但苦于没有本钱。2019年3月,县农行来村里推广扶贫小额贷,他一下子找到了出路。经过个人申请——村里填表——乡里审核——扶贫部门再审核——农行入户调查后,5万元贷款不到一个礼拜就打到了卡上。用这笔贷款,他买了两头能繁母牛。

“垫付的利息,扶贫办及时给报销。说到底,这贷款不用咱自己个儿拿利息,压力小不少。”于岩告诉记者,上一个年度的贷款他已经还清,接着又贷了5万元。现在,他家的能繁母牛数量已经发展到了3头。

与于岩的情况类似,扶贫小额贷也帮助昌图县十八家子镇牛庄村贫困户丁金花搬开了致富路上的绊脚石。丁金花的丈夫早年病逝,家中两个孩子一个在上高中、一个在上大学,在产业扶贫、医疗扶贫、教育扶贫等政策帮助下,一家人脱了贫。一心想着富起来的丁金花想搞庭院养殖,但本钱问题让她望而却步。

2020年10月,十八家子信用社工作人员在走访过程中,详细询问家庭情况,并帮助她制定了养殖规划和还款计划,他们热情细致地上门服务,使丁金花在第一时间拿到了3万元扶贫贷款,购买了10只羊和20多只鸡、鹅,年末就收入1万多元。“如今我们更坚定了信心,养殖有收入第一时间就把钱还给信用社,自力更生,也为国家减轻点负担。”丁金花说。

金融活水,涓涓细流。

2016年以来,人民银行铁岭市中心支行等单位积极向西丰县农信社开展扶贫再贷款政策解读和推介,引导其将扶贫再贷款重点投向梅花鹿饲养、鹿产品深加工、棚菜种植、养牛、中草药材、苗木种植等领域,支持西丰县发展特色产业、促进贫困人口创业就业,截至2020年末,西丰县农信社已运用扶贫再贷款发放优惠利率贷款200笔,金额1.25亿元。

农村信用体系日臻完善 瓶颈得破除沃土能“生金”

“我是陶然信用社的老贷户,因为一直按时还款,2019年被评为信用户。现在贷款不但免担保还不用见面咧。”谈起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变化,家住西丰县陶然镇平岭村的贫困户史玉田打开了话匣子。

史玉田告诉记者,现在,自己的信用额度已经增加到了4万元,这个授信额度在3年内可以循环使用,随贷随还。前一阵子,信用社的小伙儿又给他带来了个好消息,可以通过手机操作贷款业务,一分钟左右就能完成。

通过诚信使用贷款,史玉田家的肉牛养殖发展得红红火火。手里有了余钱,去年,他还翻盖了房子,换上了铝合金门、插板棚和新潮的插板墙,新铺了地砖,“现在俺家收拾得一点儿也不比城里差。”

得益于我市大力推进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与老史住在一个镇的康宁村村民曲福增家也发生了大变化:从仅靠种地和打零工维持生活的贫困户,发展成榛子种植大户。

几年前,家里贫困的境况让一辈子好强的老曲感到有些抬不起头。看准了榛子产业的前景,时年53岁的他决定搏一搏。在镇村领导的沟通下,2014年3月,陶然信用社给他办理了3万元贷款,他承包下80亩荒山,种了60亩美国大榛子。在等待榛子挂果的5年时间里,曲福增只有资金投入,见不到“回头钱”,仍靠种地和打零工度日,但是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坚持当年借当年还。

2018年,在西丰县委、县政府提出的诚信体系建设工程中,陶然镇被评为信用乡镇,积极参与诚信体系建设的曲福增也被评为诚信户。因为是信用社的老客户,而且还是诚信户,这一年,他提交了5万元的扶贫贷款申请后,不到3天就收到了贷款,还享受了贷款利率优惠等政策。曲福增立即对榛子园进行了改造,又种了20亩榛子,增强了发展的后劲儿。

看到家里的榛子园发展得有模有样,考虑到父母年纪大了,体力上已经力不从心,在北京打工的儿子辞去稳定的工作,带着妻子和孩子回到了家乡。

2019年秋天,60亩榛子挂果了,老曲净挣了10万来块钱。2020年,家里的榛子产量稳定在1万多斤,除了传统的线下销售,老曲的儿子还通过线上,将榛子卖到了海南等地。

“我们农民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最大的受益者,也是最有发言权的。这5年里,因为有了诚信这座‘靠山’,我不但绿了荒山,更攒下了‘金山’。我要继续保持良好信用记录,做好诚信宣传员,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望着眼前的榛林,曲福增一脸自信地说。

曲福增的经历只是我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截至2020年末,我市的农户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共录入农户信息43.04万户,省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348户;共有信用镇6个、信用村214个、信用户211298户,累计为信用村发放贷款1155笔、1.0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