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报道 > 新闻报道 乡村大集 体味浓浓人间烟火气
乡村大集 体味浓浓人间烟火气
【2021-03-15 来源:东北之窗】

想了解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饮食文化,最好的办法就是赶大集,因为当地人的集市才是真正接地气的地方。

东北地区最大的民俗大集之一——红旗大集

红旗大集历史悠久,是一个具有300多年历史传承的古老市集,地理坐标位于辽宁省营口市的鲅鱼圈。它的历史可追溯至清朝康熙年间,当时这里是满族八旗正蓝旗驻军地,旗人在此生活繁衍,形成早期集市。

上世纪70年代,这里改名叫红旗镇,大集也随之更名为红旗大集,并形成以每月逢2、5、8日为集日的传统。近年为积极响应国家对马路市场的整改,改善市政形象,红旗大集也进行了迁址改造,现如今的红旗大集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摊位3000余个,是东北地区最大的民俗大集之一。

红旗大集占地面积非常大,商品种类也十分丰富,农副产品、生鲜水产、水果蔬菜、服装鞋帽、生活小百货等等,啥都有。用当地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大集应有尽有,啥都能买到”。海产、瓜果、蔬菜原等农副产品都是百姓自家捕捞、生产为主,菜采地头,果栽枝头、鱼打船头,红旗大集的特色就是原生态。尤其要重点说一句的是,营口是一座沿海城市,所以在红旗大集买海货是一件特别过瘾的事。

在红旗大集你将体会到一次物质与精神双满足的行程。老式蹦爆米花、磨剪子戗菜刀、现磨豆腐、大缸腌菜、现做杀猪菜……随着时代发展,那些逐渐消失在城市生活中的声音和场景,在红旗大集都看得见。在这里赶大集就是一次淘宝之旅,有时候一不小心就会在淘到心仪商品的同时,顺便“淘”到儿时有趣的回忆!

走在红旗大集里,总是会碰上围了好多人的小舞台,不用多想,肯定又是有“艺人”登场演出了!秧歌、二人转、奉天大鼓、时尚歌曲、民乐舞蹈……在路边、空场地,只要有空闲之地,就会成为鲅鱼圈这个小城文艺爱好者的舞台,在这里无论你唱的是传统曲目还是时尚歌曲,从不缺热情捧场的观众。

红旗大集企划经理丁欢欢介绍:参加演出的都是本地一些爱好者协会的,像我们每个村社都有什么广场舞队和二人转班,在大集他们很受欢迎。

满族文化和北方民俗已经浸润到红旗大集的文化基因中,更为难得的是,自2018年起,红旗大集开始对地区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和创新发展,与30余位非遗传承人建立合作,同搭手作平台,建设文创发展平台对传统手工艺传承人进行文创培训,帮助其创新技艺,传承手艺。百姓赶集时手里把玩的面塑玩偶、嘴里甜甜的糖画、背包上兼具时尚与古拙的绳编、兴致来了和好伙伴一起耍一曲的皮影戏……在红旗大集,这些非遗技艺已经融入到了百姓的生活中。

现在红旗大集还有电商助积极参,已经累积开展直播800余场次,央视新闻频道也多次直播了红旗大集盛况。

早已名声远播的红旗大集,顾客群辐射北至鞍山、南至大连,高峰期时,节假日日均客流可达10万余人,很多人都把这里当成了一个旅游打卡地。每逢大集日,卖货商户、赶集百姓从四面八方聚来,赶集人与卖货人、游客与城市、大集商品与民宿文化,连接、交融……绘制出一幅活的市井生活图。

沈阳第一大集——造化大集

造化大集位于沈阳市于洪区,和一般的乡村大集不同,它处于城乡结合部,有固定的院落,摊位也整齐有序。这里的规矩是每逢公历的3、6、9以及节假日、周末都开集,现在这里已经成为沈城休闲购物、采购土特产的重要集市。

作为沈阳第一大集,造化大集的占地面积也真真体现了东北的特点,就一个字儿:大!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的造化大集,拥有门市90家,小亭子业户60余家,散户摊位400余个。疫情之前,每逢开集日,必定是人山人海,赶集的人最多时可达每天两万人,造化大集也因此被誉为“沈阳第一大集”。

造化大集经过多年的发展,不仅为附近农民的农产品找到了销路,还打造出造化大集这样一个旅游亮点。2019年,造化大集进行全面升级,场地面积增大,业户数量增多,大集特色更加明显。

来造化赶集的人不光是周边的农村,大多数来自于沈阳市内,据说来自沈阳南部苏家屯的顾客都有很多,可见造化大集的辐射能力有多强。尤其是在春节来临之前,去造化大集买年货,那是沈阳人必去的行程之一。

造化大集上很多的商品都来自当地农户自家的一些农作物,还有新鲜宰杀的活禽、以及闻着香味就能找到的冒着热气的粘豆包、猪血肠等等。吃的、用的,穿的、戴的,甭管需要啥,这里可以说是应有尽有。

在刚刚过去的1月份沈阳又再度经历了再度来袭的新冠疫情,但是在所有人的努力下,各行各业都已经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在疫情趋于向好的形势下,造化大集也恢复了往日的热闹,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在大集转一大圈,边走边看,边逛边买,感觉一点儿都不累。

这浓浓的人间烟火气,让整座城市都有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