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五年努力,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突破,着力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营商环境好、创新能力强、区域格局优、生态环境美、开放活力足、幸福指数高的振兴发展新局面,为辽宁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在《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这样明确辽宁“十四五”时期的奋斗目标。
在这一目标的引领下,全力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成为4300万辽宁人民的共识。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辽宁制造向辽宁智造转变,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成为今后五年全省人民努力的方向。
怎么看
“目前,我省工业发展新增长点还没有系统形成。加快结构调整、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是‘十四五’时期我们无法回避、必须答好的重大课题。关于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重要讲话中已经为我们开出了具体‘药方’,点明了‘破题’方法。这就是做好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辽宁省委书记张国清这样表示。
回顾新中国发展历程,辽宁曾创造过辉煌历史。辽宁是新中国工业的重要摇篮和工业化的重要发源地,工业门类齐全、产业基础雄厚,为国家完整工业体系的形成作出了突出贡献,创造了1000多个新中国工业发展史上的第一,诞生了一批大国重器。上世纪80年代,辽宁经济总量曾位列全国第4位,占全国比重超过6%。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辽宁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凸显,偏资源型、传统型、重化工型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难以适应市场变化,产业大而不强,经济总量在全国位次不断下滑。
据辽宁省统计局消息,2020年,全年主要经济指标实现正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51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0.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286.7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56.1亿元,同比下降4.2%。显示出辽宁工业振兴正处于滚石上山的关键时期。
“十四五”时期,辽宁和全国一样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纲要》围绕经济发展提出11项指标,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都是6%左右,增速力争高于全国水平、经济总量在全国位次实现前移。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以2020年辽宁的现实情况,应该说压力还是非常大的。
“我们主要考虑,一是基于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现实需要。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我们只有铆足劲头、奋起直追,才能如期实现振兴目标。二是基于辽宁长期积累的坚实基础。经过多年发展,辽宁在产业、资源、人才、科教、基础设施等方面形成了较强的支撑能力,积蓄了强劲的发展势能,具备了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台阶的有利条件。三是基于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中蕴藏的巨大潜能。随着5G等新型基础设施超前布局,数字赋能优势产业加快推进,数字经济、高技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等新动能规模日益壮大,辽宁未来发展必将大有希望、前景可期。”张国清表示,尽管有的目标完成起来有一定挑战,但从总体上看,既有支撑,又符合未来发展预期。
怎么办
“我们不能脱离开一个地区的物质技术人才基础和比较优势来谈发展。辽宁要在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上取得新突破,《纲要》聚焦做好“三篇大文章”逐一提出具体路径,即,运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升级“老字号”,拉长产业链条深度开发“原字号”,引育壮大数字经济、高技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等“新字号”。这些就是“十四五”时期辽宁振兴发展的关键点,是我们必须抓紧抓好的战略性举措。”张国清说。
这样的情况在辽宁省省会体现得尤为明显。作为工业重镇的沈阳,正面临着“成长的烦恼”。“老字号”智能化水平低、中低端产品多,亟需以“软”赋“硬”;“原字号”精深加工程度不足,要素生产率不高,亟需补链、延链、强链,拉长产业链,提升“原”的价值;“新字号”战略新兴产业数量少、规模小、整体发展步伐慢,优势产业潜力没有充分激活,新动能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仍不明显,亟需加快发展数字经济、高技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为传统产业赋能,重振沈阳雄风。
“做好这‘三篇大文章’,是沈阳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关键之策。沈阳应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在解决‘老字号’问题上为全省作出示范,在解决‘新字号’问题上为全省作出表率,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辽宁大学教授、长江学者林木西这样表示。
正因为如此,《纲要》提出,改造升级“老字号”。推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优势产业数字赋能,促进制造业向智能、绿色、高端、服务方向转型升级,做强做大重大成套装备、汽车及零部件、高档数控机床等产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推动装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实施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促进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业务数字化转型。围绕成套装备、汽车制造、IC装备、医疗设备、机器人等重点领域,率先布局一批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智能生产线,逐步建立面向生产全流程、管理全方位、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模式,拓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场景。充分发挥辽宁产业数字化的应用场景优势和数字产业化的数据资源优势,吸引资金流、人才流、技术流、物资流,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和跨行业融合的高水平智能制造生态体系。
深度开发“原字号”。实施一批强链延链、建链补链重点项目,拉长产业链条,深挖增值空间。优化石化产业布局,加快推进减油增化,推动炼化一体化,着力发展精细化工产业,实现石化产业高端化、绿色化和智能化,建设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围绕提高石化产业丰厚度,深度开发工程塑料、电子化学品、功能性膜材料、高性能纤维等高端精细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引育一批产业链上“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形成联系紧密、协同发展的企业集群。推进冶金产业精深加工,提高钢铁和有色金属产品智造水平,重点发展高品质特殊钢、新型轻合金材料、特种金属功能材料等高端金属新材料及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推进菱镁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产品技术、质量和品牌升级,促进冶金产业迈向价值链供应链中高端,打造世界级冶金新材料产业基地。
培育壮大“新字号”。加快构建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实施引育壮大新动能专项行动计划,提升新兴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推动高技术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发展。做强做大现代航空航天、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壮大集成电路产业,推动设计、制造、封装、装备、材料等全产业链发展。推进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重点发展化学原料药及生物制药、现代中药、蒙药等生物医药产业,培育发展高端医学影像等先进医疗器械。加快发展节能环保和清洁能源等产业。积极发展前沿新材料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面向增材制造、柔性电子、第三代半导体、量子科技、储能材料等领域加快布局,打造一批领军企业和标志产品,形成新的产业梯队。
对此,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苗治民表示,做强三个字号,辽宁有基础优势,这个产业优势不能丢:华晨宝马铁西工厂建成全球首个5G覆盖汽车生产基地,工业机器人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通用航空产业位居全国前列,全省乙烯、PX、PTA产能均列全国第一位,集成电路装备产业与北京、上海构成国内三大重点地区……
“当前我省装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还比较低,石化产业呈现“油头大、化身小、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的结构状况,新兴产业规模较小。”苗治民指出,在正视短板的情况下,下一步,省工信厅将以打造数字辽宁、智造强省为突破口,以数字经济赋能为手段,以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为支撑,加快推动辽宁工业振兴。“做好这些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稳扎稳打。但机遇稍纵即逝,也需只争朝夕的工作劲头。质量第一与效益优先有机结合,最终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这样才能再创辽宁工业的辉煌。”
怎么干
那么,用什么举措来推动“三篇大文章”落到实处?对此,《纲要》明确指出:“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创新作为辽宁振兴发展的战略支撑。”
众所周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向纵深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兴起,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这其中蕴藏着广阔市场空间和巨大发展潜能。面对这一难得的重大机遇,谁能抓得早、抓得准、抓得好,谁就会赢得发展先机、抢占竞争高地,甚至实现弯道超车。若错失机遇,就会陷入战略被动。
“对辽宁而言,产业数字化的应用场景优势和数字产业化的数据资源优势,是我们手上最大的‘本钱’。我们必须更加积极主动拥抱智能时代,促进优势产业尽快插上‘数字翅膀’,推动辽宁制造向辽宁智造转变跃升,加快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奋力走出辽宁‘数字蝶变’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张国清说。
党中央《建议》将科技创新放在“十四五”12方面重点任务的首位,并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彰显了党中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科技创新强国之路的坚定决心。
辽宁是科教大省,科教资源较为丰富,这是我们的宝贵资源,但资源优势并不等于发展优势。“2019年我省R&D经费(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2.04%,低于全国0.19个百分点。与发达地区相比,我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支撑力不强,差距还很大。这不是辽宁真正的实力,更不是辽宁应有的地位。可以说,‘十四五’时期辽宁振兴发展能否取得新突破,关键要看我们能不能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牵动全局的‘牛鼻子’。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创新路、吃技术饭,在这个问题上,大家一定要形成共识、一抓到底。”张国清对辽宁的现状有着清醒的认识。
辽宁工业门类齐全、产业基础雄厚。但一段时间以来,偏资源型、传统型、重化工型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难以适应市场变化,产业大而不强。“《纲要》提出做好‘三篇大文章’,是今后一个时期辽宁推进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强调辽宁振兴首先是工业振兴,优势在于产业数字化的应用场景和数字产业化的数据资源。” 苗治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
为此,《纲要》明确,要着力建设数字辽宁。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超前布局第五代移动通讯、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构建泛在感知、高速连接、高效协同、智能融合、绿色安全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沈阳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等人工智能研发与应用平台,打造完整的大数据产业链,推进区块链技术发展应用,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建设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扩大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应用规模,培育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对此,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感到极为振奋。“目前,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代表的不只是一种产业方向,还是国家在高科技领域能力和水平的重要象征。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发力点,智能机器人领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不断推动人类社会迎来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 曲道奎表示,机器人产业现已涉及到国民经济39个行业大类、110个行业中类,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渗透率也越来越高。经过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智能机器人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这让我们对未来五年机器人的增长充满信心。
“经过多年积累,我们具备了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基础和条件。”辽宁省委副书记、省长刘宁说,要完成“十四五”规划任务,实现新发展阶段奋斗目标,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我们提出,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涵养技术能力,实施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让更多“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和领军企业脱颖而出、茁壮成长,奋力实现辽宁振兴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