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下去、请进来、开大班、上电视
从工作队租住的民房里出来,记者随3人走上有些泥泞的乡间小路,体验他们每天的必做工作——“在村子里‘巡逻’”。白忠义解释,这是为了随时了解村民在种植农作物或饲养家禽家畜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及时予以分析、研究、解决。
现代农业科技知识,不学就是不灵
“来来来!快到屋里坐坐。”65岁村民孙德安正在自家院里喂鸡,看见我们,立马放下手里的活儿迎了出来。“能脱贫,多亏了工作队对我的关心和帮助。”憨厚的孙德安和老伴儿把队员、记者让进屋,坐在炕沿上唠了起来。
“以前,我对种庄稼都没信心了,那真是种啥啥死、干啥啥赔,欠了7万多元的外债,加上我跟老伴儿身体还不好,日子眼瞅没法过了。就在这时候,工作队来了。他们请来专家,到家里手把手教技术,还给了我10亩地的大豆种子。去年我还清了外债,今年家里收入能达到4万多元。”说到这儿,孙德安把腿盘了起来,挺直了腰杆。
陈学颖介绍,以前孙德安家以种植玉米为主,由于技术、管理等不到位,长期以来,收益较低。“针对他家情况,我们请来学院专家进行定向指导。专家详细询问:你家种植玉米是想吃还是做饲料?除了种玉米还想种点儿啥?然后根据他家土壤、劳动力等实际情况,以及当年农作物收成的预测,帮助他选择种植品种,并把配套种植技术教给他。……孙大爷,今天您有没有什么要问的?”
“没啥问的了。过几天,我和老伴儿打算把院子里的地平了,再种点儿玉米或者大豆。”大家谈笑着从屋里出来,孙德安走向小推车,要把满满一车玉米棒子推到后院。陈学颖立即迎上去,帮他把车扶稳、推走。
走近村里葡萄种植户李强家的院子,见到队员们,他大声地开口就问春种前还有什么培训活动,“我最爱听的就是关于果树种植方面的培训,开眼界、能挣钱……”
发现记者笑着看他,李强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没想到这些驻村工作队的专家们,一个个看似文质彬彬,为村民做起事来毫不含糊。”他说,大前年,家里大棚种的葡萄刚喷完农药就开始大量掉粒,当时急坏了,一大清早就跑去村委会,让村书记领着找工作队,问问啥情况造成的。听了他的话,白忠义分析,可能是喷的农药有问题。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很快解决了。
“果树挂果好比母猪下崽,一窝5个肯定比10个的营养更好、更健康,当时高丹老师就是用这样通俗易懂的话教我们农业知识的。他还说,果树要定期修枝,形成良好的树冠,不仅能提高产量,还方便采摘。听不懂的,他就给我发修剪果树技术的视频,让我看着学。他们还告诉我,根据我家土壤,该怎么选苗、用什么肥料、怎么施肥、什么时候追肥……有时候指导完,都到中午了,想留他们在家吃口饭,他们说啥也不肯。我现在干劲儿可足了,一定不辜负老师们的期望!”
“现代农业科技知识,有些听似简单,但不学就是不灵。”一路走来,彼此逐渐熟悉了,白忠义笑眯眯地打开了话匣子。有一次培训后,一名来自大石桥市经营草莓采摘园的果农请他去一趟,当时地里活儿多,没去。后来,果农又打电话邀请,他还是脱不开身,就直接问有什么问题。果农咨询的是,顾客采摘后,草莓受到的伤害挺大,该怎么办。“我给他支招了,很简单:让顾客戴一次性手套,采摘时用剪子和托盘。问题就这样解决了,哈哈!”
村民能听得进去,就是最好的培训方式
白忠义向记者介绍,乡村人才培养是建立脱贫长效机制和乡村振兴的有效措施之一。“村民赚不到钱,原因很多,但主要是缺技术。我们发现,这里的现代农业发展严重滞后,就开始考虑怎样充分利用自身有利条件,组织和协调开展帮扶式培训。”他是专业教师,主要从事大豆新品种育种,果树、蔬菜、大田作物测土施肥,观光休闲农业三个方面的研究。高丹的强项是果树。陈学颖是思政研究生,也想把他的一些专业想法融进来。“最有底气的是我们的‘娘家’——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既是省农业培训基地,也是国家级农业培训基地,有着多年组织培训的经验,拥有一大批各方面专家,更对我们的工作给予全力支持,让我们对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充满信心。”白忠义说。
陈学颖回忆,刚来村里的时候,他们一直在想,开展培训,具体该咋做呢?“一天深夜,翻来覆去睡不着的我和高丹坐起来披上衣服,点起一根烟,说着各自的想法。听见我们屋里有动静,白队长也从东屋走了过来。”3个人坐在炕上,一起研究对策:
“培训方式上应该讲究‘接地气’。”
“无论种植技术还是养殖技术,得让村民能听懂、用得上。”
“除了修剪技术,还可以请农业农村局的专家给讲讲栽培技术、施肥、土壤改良。”
“得让全体村民都参加。”……
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关于培训问题,他们研究了一整夜。
几经商量后,工作队决定,采取“走下去、请进来、开大班、上电视”的全方位立体化培训方式,尽快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
从此,村委会、村民家、田间地头……都是他们的开课点;不能亲自指导的,就请学院专家到村里来;在村、镇、县(市)开展大规模培训;在市级电视台相关栏目中举办讲座。白忠义说,“从1993年毕业开始,我干农业半辈子了;2008年到现在,我又做培训工作。对于农民来说,咋样讲他们能听得进去,那就是最好的培训方式,直接有效。”
“让农民认识到科技的力量,也需要通过实践。”陈学颖插话,“2019年春天,几个村民一大早6点多钟跑到我们住的地方,进屋就喊:‘白书记,白书记,你快去看看,我家地里的玉米苗长到十多公分了,咋就要死了呢?’还在屋里休息的白队长立马从床上下来,披上衣服穿上鞋,喊了一声:‘老高、小陈,我们一起看看去!’到了农田,白队长仔细观察一番后,说:‘种子不会有啥问题,问题应该出在土壤上。是化肥用多了,土壤含盐量超标,造成苗枯萎死亡。马上化验!’”3个人配合,取了部分土样,早饭都没顾上吃,就拿到学院实验室测试土壤成分,结果测出土壤的PH值为3(正常为7)。在相关专家指导下,很快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件事在村子里反响挺大,后来我们再搞培训,村民们几乎一个不落,都来参加了。”
自2017年12月为苇塘村27名党员、贫困户开展第一次培训到现在,他们先后为苇塘村、万福镇、盖州市举办现场培训近40期次,累计培训农民4200余人次,最多一次请来了20多位专家共同开展现场指导。通过营口电视台《新农村》栏目,举办技术培训5期次。
把最新、最前沿的农业技术融进去
来到养羊大户李兆忠家,高丹、陈学颖像回自己家一样熟门熟路。打开门闩,走进院子,30多只膘肥体壮的绒山羊正在圈里溜达,不时“咩咩”地叫几声,似乎对好吃好喝、悠闲自在的日子很是满意。“老伴儿身体最近咋样啊?这几天刚生产的母羊下了几只小羊羔呀?有啥不懂的就给我们打电话。”高丹、陈学颖站在羊圈外,和李兆忠唠起了家常。
“以前看别人种啥,我也跟着种。人家赚到钱了,我地里的收成却不行,还卖不上价钱。那时候咱不懂科学,不会找原因。”李兆忠憨笑说,“后来我养绒山羊,开始养了四五只,收入不是很好。了解我家情况后,白书记三天两头骑个电动车,笑眯眯地来跟我们聊天,让我去参加技术培训,还给我送来一只波尔山羊的种羊。村里人都说,这羊挺金贵,一只就要两万多元呢!后来,我就参加了养殖技术培训课。我认真学,终于知道了咋样能把羊养好。你们看,现在这羊圈里有30多只绒山羊,让我养得又肥又壮!”
“看到乡亲们的笑脸,我们也高兴,感觉这几年的辛苦没白付出。”走出院落,高丹笑着对记者说。
清晨的薄雾早已散去,春晖照耀着一簇簇依山而建的村舍。踏上平坦的柏油乡路,有人在远处喊:“书记——书记——”一名骑着电动车的村民朝我们挥手。他在路口边停好电动车,乐呵呵地走了过来。白忠义介绍:“这是村里的养殖户张家福。”
相互引见后,张家福邀请一行人去他家瞧瞧。进了门,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院子,红瓦白墙的房子。猪圈前,张家福边喂猪边说:“真得感谢工作队呀!要不是他们请来专家指导我,今年,我又得赔钱喽!”
原来,张家福从2018年开始养猪,当时养得挺好的。去年白忠义预测,4头母猪一年两窝能产50只猪崽儿,按一只猪崽儿卖1500元算,收入相当可观。结果,母猪产下了50只猪崽儿,但死掉了30只,只卖出去20只,损失挺大。工作队立刻联系学院专家来帮忙查找原因。专家诊断:一是没及时接种疫苗,防疫措施不到位;二是天冷,没做好保暖,饲养不到位。找到原因后,畜牧专家还告诉他下一步需要怎么调整。今年,张家福家又养了11头猪,如果不出意外,应该稳赚了。
“在咱老百姓心里,谁对我们好,我们就跟谁亲。”张家福冲白忠义竖起大拇指,“白书记是这个,够意思!啥也不为!”
一直在旁边听众人谈话的张家福媳妇儿,笑着轻轻推了他一下:“什么‘啥也不为’,为咱们呗!”
笑声中,这个黑脸汉子有些脸红,连连说:“对对对!为咱们!”
“培训时,我们努力把最新、最前沿的农业技术融进去。”高丹向记者介绍,“比如说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咱村果树种植机械化水平低,2018年,白队长为此专程去了陕西杨凌参加全国农业高科技成果博览会,考察适合辽南地区果树生产的相关技术。回来后,他马上把技术资料在课堂上作了讲解,让村民们知道这些最新资讯。”
谈起今后的打算,白忠义说:“培训工作,我们下一步会继续把点子打在培养高素质农民上。在授课方面,会增加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与风险防范、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观光休闲农业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