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牵引中国梦实现的价值目标。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倾力打造新时代下的“教育扶贫升级版”更显弥足珍贵。
“让每一个孩子享有公平受教育的权利,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一句话,道出了转型城市的“教育梦”。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阜新坚持把发展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要求,提出了实现“两个确保”的目标,即确保决不因家庭困难而出现上不起学和失学现象;确保决不因学生上学出现家庭返贫。脱贫实践中,教育部门下大功夫补齐发展短板,全面提升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学段的教育精准扶贫政策体系。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教育部门还不断完善“自主动作”,针对贫困家庭的不同情况,实施扶贫帮困的“私人订制”,努力使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优质教育,增强了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于是,我们看到:
十年来,我市捐资助学总金额达到7亿元,扶助贫困生逾40万人次;
全程资助、全面覆盖的扶贫助学体系,做到了应助尽助,实现了“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失学”的庄严承诺。
于是,我们听到:
“有了送教上门,我虽然身体残疾,但是也能在家学习知识了。”身患残疾的小王,从小心中就有一个“上学梦”,随着老师走进这个贫困的家庭,小王的梦想终于得以实现。
“政府对贫困户家庭越来越关心,我们的日子真是越过越好了!再不用为孩子们读不起书操太多的心了。”政策规定,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享受各种教育资助。贫困户王女士拿到女儿的助学金,深深感到“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
细微的变化背后是教育脱贫攻坚的“大文章”。
在阜新,“教育扶贫”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超前实践的真实写照——从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到不断完善的资助体系建设,从精准制定控辍保学政策到农村教育的“双提升”,从落实教育“集团帮村”再到城乡学校手拉手结对帮扶……教育扶贫工作紧扣“精准”二字,打出扶贫帮困“组合拳”,深入推进教育强民、资助惠民、技能富民,用优质教育改变孩子们的命运,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兑现“一个也不能少”的庄严承诺,真正让教育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位老百姓。
教育,已逐步成为我市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引领全市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中坚力量。
全程资助不让一个家庭因学致贫
“以前是孩子苦读、家长苦供、社会苦帮。”
“现如今,国家给孩子免书费、学杂费,还补助生活费。孩子在学校吃得比家里都好……”
说起这几年的教育变化,彰武县大冷九年制学校的张老师感慨颇多。张老师所在的这所乡镇中心校,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享受各类资助政策。
教育是贫困学子改变命运、实现人生出彩、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得起学、读得起书,找回学习和生活的尊严,是我市落实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的重中之重。
我市各级各类在校生总计19万人,其中家庭贫困学生即达4万人,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较高,2013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扶贫市。
“不能让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孩子失学”,围绕这颗初心,市教育局通过政策资助、特困生救助及“情暖心,软扶智”有机结合的“三层兜底”工作模式,建立并完善了城乡贫困家庭子女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公办学校到民办学校的全程资助、全面覆盖的扶困助学体系,确保家庭贫困学生100%享受有效资助。有建档立卡学生都优先享受国家各项资助政策。
“三层兜底”教育扶贫工作模式,是以精准认定为前提,以“硬资助、软扶智”为核心。首先,我市在“硬资助”上下足了功夫,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2016—2020年,我市累计发放学前、义教、普高、中职助学资金2.2亿元,资助贫困学生(幼儿)23万人次,减免普高、中职学费7847万元,减免40771人次,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3.2万人,贷款资金2.03亿元。不断扩展和延伸助学的方式和途径。我市连续多年推行“爱心助学”活动,每到高考入学季即向全市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下发通知,通过内部捐款、向上级部门及社会争取等方式筹集资金,面向低保家庭考入二本以上高校的应届高中毕业生提供2000至3000元的经济支持;市慈善总会开展“视力援助”项目,为全市1000名低保、低保边缘户家庭的近视中学生免费配镜,投入资金50万元;“春蕾助学”活动,每年为2000名小学特困生发放总价值40万元的学习文具,而此类活动还有多项;使用上级拨付的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实施“滋蕙计划”,为普通高中品学兼优的特困生每人发放资助金2000元。
2020年,围绕我市脱贫攻坚工作任务,在普惠性国家助学政策基础上,市教育局坚持大力创新招法、多措并举、分类施策,积极向上争取支持并筹措社会资金,持续拓展政策内资金未覆盖资助项目,让每一个寒门学子从容走好求学路。
一张从学前教育延伸至高等教育的全程助学体系网,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为家庭贫困失学,为寒门学子们创造了获得公平教育,并且足以靠着努力改变自身与家庭命运的珍贵机会。
私人订制不让一个梦想折断翅膀
清晨的阳光温暖而不炽热,阜蒙县王府镇皂力营子村残疾儿童小吴认真聆听老师讲故事。这是帮扶老师第四次到小吴家中,为她送上最鲜活的知识。“上学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受教育的权利,特别是对残疾、患病的孩子,我们通过‘送教上门’帮助孩子感悟生命价值,勇敢面对生活。”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每月至少两次送教上门的老师会根据孩子的智力和认知能力,寓教于乐,与孩子进行互动。
这是我市教育扶贫“私人订制”的一帧缩影。
截至2019年底,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未脱贫学生39人,不稳定收入家庭贫困学生1054人,如何让这些孩子和全市人民一道,迈上小康路,在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教育部门下决心先啃下这样的硬骨头。
2020年春,克服疫情影响,市教育局组成4个小组,分别专程上门走访慰问了全市未脱贫的全部39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仅分别送上爱心企业赞助的1000元慰问金,还深入了解家庭情况,按照“一生一案、一生一法”原则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帮扶计划,采取个性化帮扶举措。父母残疾,学生智残、不能自理的共6人,开学后送入市启智学校,学习、生活费用全免,持有残疾证的每年还可获国家补助1.1万元;智力有缺陷、有自理能力的3名学生,将采取送教上门服务等形式完成义务教育;在民办学校就读的6名学生,由校方负责解决在校困难,实行减免学费、教师帮扶等措施,帮助完成义务教育;在公办学校就读的24名学生,建立长效机制,以解决学习、生活困难……分类精准解决孩子受教育问题的基础上,还由爱心企业阜新市平安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出资创办“平安矿业绿色矿山”爱心助学项目,每年还将为他们提供500元现金救助,用以解决部分生活费用,直至完成义务教育或是家庭脱贫。
为巩固脱贫成果,防止因学返贫现象发生,市教育局分类建立了已稳定脱贫的教育人口、未脱贫、家庭收入低于5000元的学生台账。并多方努力筹措资金。争取省以上资金200万元,对于高中阶段1150名建档立卡学生在2000元/每生每年国家助学金的同时,补加1000元/每生每年生活补助。为39名未脱贫建档立卡学生补加1000元生活补助。疫情防控期间,筹措资金20万元,为贫困学生解决接收端、流量等实际困难,让他们共享网络教育资源,实现“停课不停学”。
同时,坚持脱贫不摘政策,通过开展“关爱明天——为贫困地区儿童献爱心”“春蕾助学”等公益活动,为包括已脱贫家庭学生在内的1054名建档立卡学生一并解决校服及校车、伙食补贴。
孩子们的梦想,家庭的梦想,阜新的梦想,都在教育这艘大船上起航。
控辍保学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
“因贫失学?都成历史啦!”在阜蒙县采访时,数位校长都表达了类似观点。曾经初中辍学率达到5%的县,近几年在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育资助体系下,因贫失学学生全面消除。
教育扶贫,控辍保学是基础。在教育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过程中,我市紧盯“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无因贫失学辍学”这一条底线,因地、因家、因人施策,实施“一生一档”精准控辍,全力解决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失学辍学问题。
如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应学尽学”?我市创新构建起“责任控辍、制度控辍、扶贫控辍、关爱控辍、质量控辍”五位一体网络,建立健全控辍保学工作机制,确保辍学学生“劝得回、留得住、学得好”。
责任控辍。市教育局与各县区教育部门、各中小学签订控辍保学责任状。在此基础上,各级教育部门与校长、班主任签订责任状,层层传导工作压力。
制度控掇。加强学生学籍和流动管理,对学生的入学、转学、休学、毕业、辍学等各种情况及时处理,并通过大数据比对和分析,精准摸排辍学学生信息,从源头上保障学生依法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扶贫控掇。自2016年起,市教育局对全市贫困人口中涉及教育扶贫的学生认真审核认定,做到精确到村、到校、到班、到人,系统建立贫困生一人一卡一档制,实施一生一策。借助网络平台建立教育资助系统大数据库,录入每学期在校学生家庭信息、身份信息及接受资助等情况,数据精准度达100%,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关爱控辍。由学校将每名关爱对象按照“一对一”“点对点”方式分配至每位教师,形成师生结对帮扶制度。对因各种原因确实不能到学校接受义务教育残疾儿童少年,组织人员送教上门。
质量控辍。通过加强管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以质量留住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了学习和生活信心,感受校园生活的快乐和幸福,舍不得离开学校。定期有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做学生心理工作,使贫困学生自主自强,自尊自信,防止贫困学生因心理问题而辍学。使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进。
教育扶贫路,大爱写春秋。教育扶贫,就像一盏照明的灯塔,照亮寒门学子求学路,托起人生梦想,助力每一个贫困学子的梦想开花、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