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报道 > 新闻报道 扎根6年摘下山村“穷帽子”
扎根6年摘下山村“穷帽子”
【2021-04-09 来源:丹东日报社】

“我现在和单位同事一起进行人工种植高山红景天实验,如果成功就可以在当地推广,村里也多了一个致富项目。”4月7日一早,宽甸振江镇西江村驻村工作队队员黄宇祥和工作人员一起来到实验棚,指导天麻授粉,这是天麻人工栽培实验的关键一环。

“西江村距离我家非常远,每次去村里,一来一回,至少得3天时间。”黄宇祥说,为了不耽误工作,无论是2014年至2018年在大西岔镇北江村,还是2019年至今在振江镇西江村,他大部分时间都住在村里。“这两天我还得去趟北江村,已经脱贫的黄志臣老大哥打电话说需要一些种子。”黄宇祥一边用粗糙的手摆弄着厚厚的一摞资料,一边说。

6年前,刚驻村的黄宇祥在走访时了解到,北江村村民买种子十分不方便,便第一时间向派出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和丹东农业科学院进行汇报。连续两年,在市农科院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有5000公斤价值20余万元的优良玉米种子无偿赠送给北江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市农科院还派专家对村民进行了种植技术培训,让他们科学种植,增产增收。

以前,北江村因受地理环境限制,主要产业集中在板栗种植、网箱养鱼、养鸡和食用菌种植上,规模都不大,收入有限。如何让建档立卡贫困户早日脱贫并持续增收,是黄宇祥驻村以来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2015年初,他和村“两委”及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代表共同探讨决定,以村党支部牵头借鉴外地成功经验,选择一个适合当地的农业项目,让村集体和建档立卡贫困户持有股份,按股分红。经过认真调研并结合北江村地理位置、气候以及劳动力情况,在镇党委政府和驻村工作队的共同努力下,2016年至2018年共协调整合185万元资金,建成占地60亩的蓝莓基地及200平方米的配套冷库。与此同时,北江村成立了宽甸桐翔蓝莓技术合作社,经过科学运营,共实现收入28万元,贫困户脱了贫困,村集体也摘下了“穷帽子”。

作为农业科研人员,技术是黄宇祥的强项。他手把手帮助当地培养了3名蓝莓技术员,使后期的管理工作有了保障,现在这3个人已经成为技术骨干。

2015年,黄宇祥在走访中了解到57岁的黄志臣对各种经济作物和苗木繁育有着浓厚的兴趣,几年前贷款建了一个冷棚,打算发展设施农业,由于缺乏现代农业技术和资金,一直荒废。于是,黄宇祥教了他嫁接和管理技术。2015年,在北江村建立种苗繁育基地的过程中,黄志臣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技术员,摆脱贫困过上了好日子。“真没想到,靠天吃饭半辈子了,老了还有了新工作,还能帮助别人。”黄志臣说。

得知黄宇祥是丹东农科院派下来的研究特色经济作物的行家能手,村民们特别高兴。付明栋、刘志兴等建档立卡贫困户都是黄宇祥办公室的常客,经常找他聊到深夜。付明栋对扦插育苗感兴趣,黄宇祥免费送他一套扦插育苗的设备和相关资料,并亲自指导,直到他会了为止。刘志兴有一片果园,需要嫁接一些好品种的榛子和苹果,黄宇祥便送去优质的嫁接接穗。

2019年,黄宇祥调到更加偏远的振江镇西江村。经过认真细致的资源调查,发现栽培市场价格较高的中药材天麻所需的木棒和树叶在西江村极为丰富,当地发展天麻栽培有着天然优势。黄宇祥与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商议决定,在西江村开展天麻有性繁殖与室内无土立体栽培示范项目建设。农科院出资2万元专项支持,并请专家为种植户进行现场讲解。村民小批量开始试验性栽培,2020年有了收获。如今,黄宇祥正在与专家一道对这项种植栽培技术进行完善,待技术稳定后,将在西江村大面积推广该项目,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谈起驻村6年的工作,黄宇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为村民办实事解难题,离不开驻村工作队成员的共同努力。

“我是从农村考学走出来的,我对农村有着特殊的感情,党和国家给了我这个为农村老百姓干事的机会,我必须全力以赴把工作做好,尽自己微薄的力量,能把党的温暖送到大山深处,把美好的生活带给农民,苦点累点都是甜。”记者 邢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