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报道 > 新闻报道 大连援建:闪耀凉都 爱洒乌蒙
大连援建:闪耀凉都 爱洒乌蒙
【2021-04-15 来源:大连日报社】

2021年3月,草长莺飞,惠风和畅,万物正兴。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10个月来第三次前往大连东西部扶贫协作城市——贵州省六盘水市,走访大连援黔干部、专业人才等六盘水市脱贫攻坚一线的干部群众。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隆重举行,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1996年开始,大连市对口帮扶贵州省六盘水市。25年来,两地携手战贫建立了深厚情意。尤其是2016年银川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以来,大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辽宁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高位谋划、聚焦精准、强力推动,开展了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对口帮扶。市政府经合办作为大连市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牵头部门,精心谋划、全力协调;全市各部门、各地区尽锐出战、精准发力,成功助力六盘水市脱贫攻坚取得根本性胜利,助推六盘水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全国各个结对帮扶城市中,2018年、2019年、2020年连续三年,大连市与六盘水市在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成效考核中双双被评为“好”等次。


跨越山海,因为有你!


为了让六盘水市数十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早日脱贫,大连的援黔干部、专业技术人才、企业家们无怨无悔、舍家撇业来到六盘水,洒下汗水、肩挑重任。也正因为有这样一批批优秀又肯吃苦的大连援黔干部、人才、企业家,加上大连600余万干部群众在背后的全力支持,大连东西部扶贫协作最终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两地之间建立了跨越山海的深情厚谊。


每一次走近,都带来无限感慨,奇迹的背后是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奋斗身影,更是数以十万计脱贫群众的满意和笑脸。“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这样的脱贫攻坚精神将成为我们今后乡村振兴乃至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做好各项工作的精神动力源泉,必将指引着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


“凉都”六盘水市有一条当地人尽皆知的“大连路”,南北纵贯六盘水市区的人民路、钟山大道、水城河、人民广场、凉都大道等主要交通干线和景观。当地干部群众介绍,这是大连对口帮扶六盘水后,为传承两地山海情谊专门以“大连”命名的一条主干道路。


在六盘水,通过大连东西部扶贫协作,一个个项目拔地而起,一个个产业厚积薄发,一批批干部勇挑重担,一批批群众走出大山……两地共谋产业项目、共建扶贫车间、共修乡村公路、共建学校和乡镇卫生院(卫生室),贫困山区群众饮水难、上学难、行路难、看病难等实际问题逐一得以缓解或解决,农村面貌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六盘水城乡留下了一个个熠熠生辉的蓝色“大连援建”印记。


易扶小区生活好,大人满意孩子乐


崭新的多层居民楼小区,现代化的幼儿园,规范的社区卫生室……在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塔山街道群力小区,记者看到了悠闲晒着太阳的老人,在幼儿园里和小伙伴们一同欢乐的孩子,还有耐心的社区医生。群力小区是当地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居住着来自六枝特区8个乡镇的348户1623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住上了温暖舒适的新家,大家最关心的就是孩子教育和就近就医这样的民生问题。


2019年,大连市投入东西部扶贫协作财政援助资金335万元,支援建设了六枝特区实验幼儿园聚福分园。这所现代化的三层幼儿园就在群力小区入口,总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塑胶铺成的幼儿室外活动场地也将近3000平方米,总投资约1500万元,彻底解决了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及周边适龄儿童就近入园的问题。“我们幼儿园配备了中央空调、纯净饮用水系统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幼教老师也全部经过专业学习,是一所现代化、规范化的公立幼儿园。家长们把孩子送到我们这里每个月平均只需要300多块钱。”该幼儿园园长韦薇介绍。


距幼儿园二三百米的小区另一侧,就是群力佳园卫生室。这座建筑面积300平方米的三层小楼总投资120万元,也是2019年大连投入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120万元支援建设的,满足了群众在社区就医的需求。


山腰上的村卫生室,一年就诊群众近万人次


2021年3月15日,在六盘水市钟山区保华镇海螺村,记者来到山腰上的村卫生室,感觉这栋灰白相间的二层小楼可能是村里最好的新房子。70岁的村民刘成国正在一楼诊室让村医为他测量血压。老人家告诉记者,由于高血压他每周都来卫生室两次,村医给他测量血压并开药。村医介绍,由于可以享受新农合等政策,不需要花费挂号费、诊疗费等,老人每次开药个人只需要花上几元钱。


“过去海螺村卫生室和村委会在一起,只有约八十多平方米,没有上下水,十分简陋。有了新卫生室后,每天有三四十名村民来看病,主要看腰腿疼、老年人常见病、感冒等。”保华镇卫生院院长李素红表示。2018年,当地政府筹措90万元资金再加上30万元大连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建成了这所建筑面积268平方米,配套水、电、通讯、绿化、污水处理、消毒机、制氧机的规范化村卫生室,解决了海螺村及周边深度贫困地区群众看病远、看病贵的难题。


“小蘑菇”做成大产业,大连援建资金助推产业发展


贵州的大山,一度阻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却也因为得天独厚的条件造就了六盘水市水城区食用菌产业的大发展。汽车下了高速公路,经过约半个小时蜿蜒上下的盘山路,记者来到水城区杨梅乡姬官营村一处厂区。刚一进大门,“水城县菌种厂”白色车间外立面上,巨大的“大连援建”文字及象征着山海相连、携手同心的蓝色印记就闯入人们的眼帘。


为助推水城区扶贫主导产业食用菌产业的跨越式发展,2019年起,大连市级财政连续两年援助水城区食用菌产业。依靠食用菌项目,水城区解决了约800人的固定就业,其中包括约20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截至2020年底,水城区完成了2个菌种场、34个出菇基地4877个大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投产以来,生产的菌棒除供应本地农户脱贫增收外,还销往重庆、广州、上海等地区,订单供不应求,产能亟待提升。2020年,水城区对菌种场进行改扩建,增加产能,提质增效。在大连3000万元援助资金支持下,通过改扩建,水城县菌种场的产能显著提高。“大连援建资金及时、有效地支援了水城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水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除了援建菌种厂,2019年5月,大连还帮助磋播村建成389个食用菌种植大棚。磋播村党委书记、合作社负责人徐祥峰介绍,村里留守的劳动力只要想来都能在基地找到工作,有时候人手不够,基地还需要到邻村招人。食用菌基地“离家近,收入好”,越来越多的村民希望也能到基地务工,这也成了村里一个“抢手”的好事。“大连对我们这里的援助真是雪中送炭,没有这些援助我们什么都干不了,贫困户走不出去就没有收入。有了这个项目大家不用出村就能挣钱。大连的援助让我们的食用菌基地从无到有、再到强,希望通过大连援助,再过一两年延长我们的产业链,让村里家家户户增收、过上更好的日子。”徐祥峰表示。


修房子、盖猪圈……大连援助资金给当地群众救了急


“缺饭桌、人畜同室、外出多年回来要修房子……农村群众的实际困难很多是政策难以覆盖的,但是有了大连高新区龙王塘街道的结对帮扶,近两年来通过各种方式为我们镇提供了资金和消费扶贫支持,我们镇得以用这部分资金为困难群众有效补齐‘两不愁三保障’突出短板,有力助推脱贫成效巩固提升。”水城区勺米镇党委副书记黄毅告诉记者。


40岁的勺米镇营田村村民钟永辉10年前带着一家老小离开村子在外闯荡,2019年前后回到村里,但只有6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住不下一家老小9口人。由于离开家乡多年失去联系,钟永辉错过了当年建档立卡的机会,不能享受国家“两不愁三保障”相关住房改造政策,自己多年打工又没攒下太多钱,全家为加盖房屋的钱犯起愁来。镇上了解到他家的实际困难后,从大连结对帮扶资金中拿出8000元帮助钟永辉,一家人顺利加盖一层房屋,资金压力也得到缓解。


 52岁的营田村村民王友辉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由于贫穷,一家4口人和猪住在一个屋檐下,十分不卫生。“国家政策保障住房但不管猪圈啊!”该村村委会主任何兵对王友辉家“人畜混居”的困难十分头疼。2019年,镇里用大连高新区龙王塘街道的4000元结对帮扶资金,帮助王友辉家在屋后新建了一处猪圈,不仅人畜生活分离,而且空间充裕。在家务农的王友辉又多养了两头猪,一家人又有了更多的收入。


尽管记者听不太懂钟永辉和王友辉两位六盘水普通村民的“贵普”,但提到“大连”时,他们都一脸笑容地点着头说:“知道知道。”


近5年来,大连市累计投入财政援助资金4.62亿元,资金量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动员社会力量累计捐赠资金和物资1.1亿元。累计推动36个产业合作项目落地六盘水,实现到位资金68.9亿元,带动贫困人口增收1016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