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铁岭县新台子镇西古家子村积极探索农民致富新路子,以稻田养蟹,建立稻蟹共生的立体生态,充分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及产出效益,形成了“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种养模式,成为当地农户的“致富宝”。
稻田养蟹拓宽致富路
4月19日,在西古家子村的一片水塘旁,村党支部书记苗壮正忙着查看周围塑料围挡是否结实,心里最为关切的就是这片水塘里刚刚放进去不久的700斤蟹苗。苗壮告诉记者,这片水塘是蟹苗的待养池,面积为3亩,里边的蟹苗都是从盘锦购买的,到放蟹苗的时候,这些蟹苗大约能长到1000斤,村里今年稻田蟹的发展全看这些蟹苗了。
西古家子村位于新台子镇北侧,村民常年以种植玉米和水稻为生。“传统的种植方式虽然可以维持多数村民的生活,但是想要增收,必须提高土地的单产效益。”从2016年上任以来,苗壮一直在寻找提高农民收入的办法。
2017年,为了提高村民收入,苗壮开始研究稻田养蟹。“一开始我想通过稻田养蟹,来确保我们村种植的大米是绿色大米。后来,我带领部分村民到盘锦市大洼县考察学习,这才了解到当地通过稻田蟹给村民带来的收益有多大,如果我们村能引进稻田蟹,把稻田蟹发展起来,村民收入必将翻倍提高。”苗壮说。
有了想法马上行动,苗壮当年就规划出10亩水田作为实验田,从盘锦采购了一批蟹苗。不过第一次在稻田养蟹,因为管理不善,产量不高,并没有获得太多收入。苗壮说:“之后,经过与盘锦当地蟹农沟通,找到了失败的原因,加强了科学管理。这几年稻田蟹的产量逐渐提高,吸引了村里5户水稻种植大户一同加入养殖稻田蟹的行列,稻田面积也从10亩增加到了120亩,通过销售蟹田大米、河蟹,这些农户一年能收入50多万元。”
收入翻番村民得实惠
眼下,正是水稻育苗的关键时期,西古家子村村民宋振祥正在自家苗棚里忙碌着。提起养殖稻田蟹的事,种了大半辈子水稻的宋振祥连连称赞。
宋振祥说:“我家有200多亩地,2018年,在村党支部书记苗壮的带领下,我也开始养殖稻田蟹。说实话,一开始怕赔钱,没敢整太多,就拿出六七亩地放了蟹苗。经过这几年发展,我确实认识到养殖稻田蟹的好处。投放蟹苗后,河蟹不仅能够觅食水稻田间的害虫和虫卵,还能清除稻田杂草,促进水稻生长。不仅如此,蟹的粪便还能作为水稻的肥料,增加稻田有机质含量。蟹田大米不施化肥不洒农药,给农户省下不少买化肥农药的资金,产出绿色有机米,要比传统种植的大米口感更好,价格也高于普通大米。蟹田大米每斤能卖到六七元,包装上精品礼盒能卖8元1斤。我家这六七亩地连大米带稻田蟹,一年能收入3万多元钱,差不多比单纯种水稻收入多一倍。”
同样在养殖稻田蟹上受益的还有村民郝长喜,自从2018年他拿出5亩水田养稻田蟹,这几年收入的增加让他尝到了甜头。郝长喜说:“和普通水稻的收入比,那当然是蟹田稻好啊,出的大米品质好,还能卖螃蟹,这不是挣双份钱吗?同样的一亩地,收入多一倍。我家有30亩水田,先拿出5亩,也是逐步试探着发展,现在一年多挣好几万,生活上可宽绰多了,以后我准备拿出更多水田养殖稻田蟹,继续增加收入。”
“因为纯绿色养殖,我们的稻田蟹口感纯正,受到铁岭当地市民认可,每年中秋节前后,通过微信朋友圈、快手直播,我们的稻田蟹上市不到一个月就卖光了。”苗壮说,现在他们村的蟹田大米已经注册了“西古渔稻”商标,也有更多村民看到养殖稻田蟹的可观收益,打算一起养。今后,村里要继续拓宽稻田蟹的销路,扩大规模,把这项产业发展好,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