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辽宁,是中国高速公路建设的先行者,“中国要发展高速公路”的口号从这里响起,国内首批高速公路建设的技术、标准均出自辽沈大地。目前,辽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4331公里,居全国前列,并在全国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
今起本报推出“沿着高速看辽宁”专栏,以辽宁高速公路重点项目为经纬,挖掘沿线的风景名胜、文化遗产、发展亮点、红色足迹等素材,在行进式采访中,感受建党百年巨变,讲述辽宁振兴故事,展现人民幸福生活。
从沈阳出发,沿着丹阜高速行驶,从丹东站出口驶出,在市区穿行,向东十多公里就是鸭绿江。
顺江驱车北上,自国道丹东线起点,在丹阿线上逐水东行33.1公里,便来到了河口景区所在的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长甸镇河口村。
河口村植有桃树万余亩。每年5月上旬,这里便被粉红色的花海掩映。那首脍炙人口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中礼赞的“迷人故乡”,就是这里。
今年春暖,花也早早绽放。游人追着花信儿走,引得当地的旅游旺季都比往年提前一周多到来。
4月28日,时近正午,河口村“农家乐”一条街上,几乎家家门前都停着游客的车。玉成鱼馆里,老板刘明明跑前跑后,脚下生风。“刚开鱼馆时,年收入6000元,现在二三十万元吧。”刘明明一边招呼客人,一边夸“路”,“路一通,外面的游客越来越多,咱们的土特产‘走货’也远了”。
鸭绿江边的河口村,地远境偏。之前交通不畅,不仅村民出行不便,当地知名特产艳红桃等也因为存储、物流等难题,卖不上好价钱。此外,在这里30公里的沿江线上,分布着“龙泉山庄”、万亩桃林、“河口断桥”等景观,此前都“藏在深闺”,难以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
近年来,丹东地区交通事业发展迅猛。随着2002年8月沈丹线南芬至丹东段通车,2008年辽宁中部环线本辽辽段开通,2012年丹通线全线贯通,2016年鹤大高速开通,丹阜、丹大、丹海、丹通4条“辽宁最美高速公路”,与丹东境内的国道省道等一起,为丹东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陆路公路保障。
其中,在丹东境内全长271.3公里,起于丹东市、止于新疆阿勒泰的国道丹阿线沿江而行,串联起虎山长城、太平湾、河口、水丰水库、绿江等被称作“最美风光”的鸭绿江风景旅游带,带动了地区的经济发展。位于这条景观带“中腰”的河口村,更是受益者之一。
有了“路”做支撑,河口村变了。如今,村里拥有62艘客船,共计2800个客位,开办了168家农家院、8家酒店,其中最大的一家酒店能同时接待300余名客人。
“2019年,全村3101名村民总收入达到1.3亿元,其中三成靠的是旅游业。”江边码头外,河口村党支部书记梁显堒看着正在停靠的十余辆载满游客的大巴,难掩笑容。除了旅游业,2005年起,村里的桃树经济也形成规模效益,万亩艳红桃“艳名远扬”,经济价值凸显。
大好前景也让游子归乡,外来投资青睐。今年40岁的王忠武,4年前辞去国企中层领导职务,带着母亲和妻子从黑龙江回到宽甸老家,在河口投资兴业,开民宿、种桃树,物质和精神生活“都挺富足”。说起辞职创业的得失,他只说了一句,“现在的时光,就是幸福的样子”。
幸福生活,“行”在路上。像河口一样,近年来,在“交通+旅游”理念支持下,丹东致力于发展“全域、全季、全业态”旅游业,构筑由海进江,由江进城,再由城进村,进而“景区带小镇、小镇带乡村、区域带全域”的旅游发展大格局。统计显示,除受疫情影响的2020年外,多年来,丹东市旅游总收入连续以两位数增长,产业规模居于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