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省市场监管局发布一季度全省市场主体发展情况报告。数据显示,前三个月,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12.97万户,同比增长39%,增幅创“十三五”以来新高。
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分析,全省市场主体发展稳中向好,各类市场主体均保持较高增速,颠覆了去年受疫情影响同比下降的发展态势,折射出我省经济正在加快复苏。
准入门槛降低 市场活力增强
去年以来,我省围绕“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要求,着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促进市场准入更加方便快捷,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
企业开办“一网通办”平台投入运行后,不但实现企业开办相关事项“一次办”“全程不见面”,还可以“随时办”。企业开办时间也进一步压缩,一般性企业2个工作日内即可完成,80%以上可当场办结。
同时,我省深入推进第一批106项“证照分离”改革和辽宁自贸试验区528项“证照分离”全覆盖试点。实现包含全部登记注册业务的17个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5项食品领域的生产经营许可事项实行“省内通办”。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年报系统正式上线,驻辽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实现年报24小时随时报、全球在线报、不见面审核,吸引更多外商来辽投资。
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截至3月末,全省实有市场主体411.24万户,与2020年同期相比增长7.92%。其中,企业109.75万户,同比增长8.06%;个体工商户294.49万户,同比增长8.02%;农民专业合作社7万户,同比增长1.57%。类型结构上,企业占全部市场主体的26.69%,个体工商户占71.61%,农民专业合作社占1.7%。产业结构上,第一产业占比4.97%,第二产业占比9.79%,第三产业占比85.24%。
一季度,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户数位居东北三省第一,日均新设市场主体1441户,较2020年同期多设404户。其中,新登记企业3.74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37.8%;新登记个体工商户9.15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39.95%;新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0.08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0.13%。
创业活力回升 经济加快复苏
纾困政策更实 产业结构更优
今年以来,我省聚焦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着力推动监管方式改革创新,由被动监管向主动监管转变,由治标向治本转变,由事后治理向事前防范转变。
全省市场监管部门在生产经营、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等方面助企纾困。责令相关收费单位退回涉企违规收费850多万元,惠及商户数万家。支持小微企业、个体户发展壮大,组织开展“个转企”质量提升年活动,全省285处专业市场新增“共产党员经营户”2795户。多措并举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开展“政银企”对接,组织实施“百亿送贷”活动,惠及市场主体50350户。
随着各项惠企政策措施的落地落实,有效激活了各行各业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
从类型上看,个体私营经济蓬勃发展。第一季度共新登记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12.69万户,同比增长39%,占全部新登记市场主体的97.84%;共提供就业岗位30.9万个,成为我省保障经济平稳运行的主要力量。
从产业来看,第二产业发展亮眼。第一季度三次产业分别新登记0.74万户、1.33万户和10.9万户,同比去年分别增长24.92%、44.49%和38.86%。从产业结构来看,2021年第一季度新登记市场主体三次产业结构为5.74∶10.24∶84.02,第二产业占比相比去年增长了0.39个百分点。
从行业来看,生产性服务行业增速明显。从新登记市场主体的同比增速来看,排名前五名的行业中,采矿业同比增长216.28%,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123.49%,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同比增长104.59%,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同比增长88.97%。排名靠前的行业大部分为生产性服务行业。
此外,我省完善企业退出机制,开展进一步完善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改革试点工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减负”。一季度,全省共退出市场主体7.2万户,其中注销6.8万户(含吊销后注销),吊销0.4万户。在全部退出市场主体中,企业1.94万户,其中8615户企业通过简易注销退市,同比增长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