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报道 > 新闻报道 百年老镇与党同行
百年老镇与党同行
【2021-05-15 来源:东北之窗】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从嘉兴南湖红船的开天辟地,到天安门城楼的改天换地,再到改革开放后的翻天覆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亿万人民群众历经险阻、奋发图强、与时俱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奇迹。“百年与党同行,百年沧桑巨变。”百年老镇金普新区董家沟街道把党史学习教育作为“坚守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的一场重要洗礼,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争作贡献促振兴”实践活动,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成效。

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辉煌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董家沟街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创新理论,坚持学习党史与学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相贯通,推动党史进机关、进村(社区)、进企业,形成全民读史、传史、用史的良好文化氛围,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凝聚力量。

董家沟街道充分发挥已经落成的党群服务中心和在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以及辖区各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阵地优势,不断延伸党史学习教育的“触角”,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全面认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推动党员干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切实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强大的信仰力量,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践行党的优良传统、优良作风,扎实做好便民利民、为民服务的工作。

为把党的历史和成功经验学习好、总结好、传承好、发扬好,董家沟街道将党史学习教育贯穿2021年全年,抓实“自学、互学、促学、督学”4个环节,充分利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民主生活会等形式开展学习交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在党史学习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并推动党史学习教育的受教群体由“党员干部”向“广大群众”普及,宣教模式由“封闭课堂”向“开放室外”转型,切实打通了党史学习教育的“最后一公里”,让每个支部、每名党员、每位群众都学起来、动起来,让“神经末梢”与中枢大脑意志统一、步调一致。

以实干苦干精神筑牢发展之基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都证实了实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取得革命胜利的制胜法宝。20世纪70年代,金县曾有过“远学大寨,近学城南”的号召,其中“近学城南”指的就是学习董家沟人民公社城南村大干苦干的事迹和精神。

近年来,董家沟街道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发挥“店小二”职能,持续推动经济社会争先进位,全方位打造高质量产业集群,以政务效率换取发展效率,项目建设跑出了“加速度”。从2018到2020年,辖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40家增加到68家,规上工业产值从109亿元增加到186.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从4亿元增加到65.5亿元……2020年的经济总量一跃成为新区“领头羊”,经济社会发展踏上了新的历史起点。

加快集聚高新项目,做优做强高端产业。董家沟街道全力以赴抓企业、抓投资、抓项目,确保全面达产达能达效,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仅2020年,就完成招商活动12次,宣传推介5次,储备项目13个,签约项目5个,落地项目5个,项目服务10个,在投资放缓的大环境下,成功稳住了经济基本盘。目前,辖区重大攻坚项目25个,已经完成20个项目的开复工以及新项目入库,为22个重点项目设立服务秘书并建立工作台账,每月对重点项目进行电话咨询及现场走访,解决项目方提出的困难和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董家沟街道积极构建企业集聚、产业集群、发展集约的新格局,吸引各类企业680余家,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解决群众就业5000余人。作为世界500强企业的聚集地,辖区汇集了电子信息产业巨头英特尔,装备制造业的巨子博格华纳、三菱叉车、山崎马扎克,世界轴承业的“大腕”斯凯孚,还有本土的冰山集团、光洋科技等知名企业,这里已经成为新区最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

践行为民初心是检验党史学习的“试金石”。董家沟街道以为群众办实事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党员干部带头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解决问题,纾解“痛点”、打通“堵点”、补齐“断点”。特别是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1000多名党员干部、志愿者冲上疫情防控第一线,把疫情防控作为锻造考验基层党组织、磨砺和考察党员干部的“平台”和“考场”,为群众筑起了一道道安全防线,交出了“三战三捷”的抗疫答卷。

作为新区发展的“高地”。2002年,董家沟街道拉开动迁发展的序幕,在国家重点项目“英特尔”的引进过程中,动迁工作曾创下令人称道的“董家沟速度”;在“格劳博”项目的动迁工作中,在坚持不突破政策底线的前提下,解决了历时十年之久的动迁难题。截至目前,动迁安置居民8165户,回迁楼建筑面积49.97万平方米,建成福泉东里小区、卧龙园小区和福泉路小区,另外还在湾里街道裕民新苑小区额外安置800多户动迁居民。

董家沟街道从不将动迁工作简单处理,切实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动迁群众的心坎上,以务实高效的实际行动和走心、暖心的服务兑现对群众的承诺。仅2020年,就为8642名动迁上楼居民发放取暖费864万元,为221名残疾人发放补贴资金25万余元,发放低保金103万余元、两节救助金7万余元、电价补贴和价格补贴11万余元……同时,深入开展创业“政策、项目、培训、服务、信息”五进社区活动,发放就业创业汇编1500余份,发布各类用工信息920条,通过新区人才网络招聘大会和董家沟就业招聘群,提供电工、机修、操作工等150余个工种200多个岗位,仅6个月就新增就业878人,真正做到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董家沟街道在增进民生福祉上下功夫,让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翻开2020年的民生福利包:对3个社区的全部漏雨房屋进行维修,整治楼体90栋,防水8万余平方米;投入30万元,为福泉小区安装路灯88盏;投入9万元,为老旧小区安装孝慈长椅108个;投入29万元,建设长廊6处……解决了一大批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和揪心事。

2020年,董家沟街道投入40余万元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倡导群众树立文明新风,推广以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太平鼓舞”为代表的乡村艺术,依托福泉社区秧歌队、卧龙社区锣鼓队、腾龙社区钗鼓队等文化团体,广泛开展传统习俗、绘画书法、广场舞、健身操、全民阅读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以特色鲜明的文化元素抢占先进文化的制高点,让群众生活上“进城”,思想上也“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