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费50多万元、耗时30多年、雕刻出了800余块环保石碑……在新宾满族自治县北四平乡的一座大山里,有一个生态文明石刻园,是农民刘春生一家耗时30多年倾心打造的。
6月2日,记者来到刘春生家里,这位常年居深山、住陋室的75岁老人,与家人一起投身环保事业。庭院里绿植环绕,鸟语花香,一块块大小不等的石碑,让这个小山沟充满了生机。
1988年,刘春生与北四平乡宝汤村签订了生态文明建设合同书。一家人、一道沟、一口井,刘春生要改造这个小山沟,“绿化荒山造福子孙万代,让荒山重新变绿是我的愿望。”全家人在山间建起了一座简易房,在此安营扎寨。
多年来,刘春生一家将近千亩的荒山打造成了生机盎然的绿色森林。他们利用林下资源开发了山野菜种植、中药材种植、野山参种植、林蛙养殖等项目,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
在打造绿色森林的同时,刘春生产生了大胆的想法——建设生态文明石刻园。刘春生说,一是因为石碑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他本人酷爱篆刻,希望将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二是希望借环保碑林提醒后人保护绿水青山,传播绿色环保理念。
1990年,刘春生一家开始建设生态文明工艺石刻园。每天刻10到20个字,一块300字的石碑至少要刻上半个多月。几十年来,刘春生结合收集的生态文明方面的资料,通过综合构思、字样选择、石刻面设计、石材选择等,用不同的刻法、不同的色彩手工雕刻出来。目前,已刻完我国森林法、环境保护法,以及其他世界环保人士的名人名言等,完成石刻800多块。
“我的目标雕刻3000块石刻,让大家牢记保护好生态环境。”刘春生表示,自己将在有生之年把生态文明石刻园的规模打造得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