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报道 > 新闻报道 普兰店区城子坦街道郑沟村——3500座 “绿色银行”铺就“结金挂银”振兴路
普兰店区城子坦街道郑沟村——3500座 “绿色银行”铺就“结金挂银”振兴路
【2021-06-04 来源:大连日报社】

卖完了今年棚桃的普兰店区城子坦街道郑沟村棚户们并没有松口气。昨日,记者在这里看到他们又进入棚桃管理阶段,千余棚桃户正为3500座棚桃剪枝、施肥、揭棚膜,为下一年棚桃结金挂银增新劲。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常海说:我们在搞好疫情防控的情况下,每年全村1800万斤棚桃通过网络、电商、物流市场等方式进行销售,三年桃价平均每公斤都保持12元左右,光这项收入全村人均超过2万元,“绿色银行”铺就郑沟村振兴之路。


多年来郑沟村的主业一是种粮,二靠苹果。“为了脱贫致富,当时郑沟村‘两委’开了多次会,征求村民意见,要求党员带个头搞大棚生产,村干部带个头,干给群众看。”时任郑沟村党支部书记的孙玉全回忆说,1996年,他到熊岳参观桃子大棚,回村就准备建桃子大棚,别说村民,就是村干部心里还是没有底,先不说管理技术,当时,建一座大棚得花万来元,可不是个小数目。


村上通过银行贷款,又千方百计凑了7万元,终于帮助村民建起了老式温室桃子大棚7座,还请熊岳果树专家来村指导,1997年7座大棚开始结桃,两年就把建大棚的资金收回来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村民建大棚热情一下子上来了,当年就建了100多座,到2010年,全村达到3000座,到2020年达到3500座,成为郑沟村增收致富稳定的主导产业。如今,郑沟村已成为辽宁省“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和农业农村部“一村一品示范村”。


初夏时节,在郑沟村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村民都在忙棚,棚户到一块都谈棚,谈一年棚桃品种好坏,管理中还存在什么问题,取长补短,为下一年棚桃生产多做打算。家有两个桃棚的郭金朋高兴地告诉记者,全村桃棚成规模后,村上为棚户办了一件大好事,即用现代化市场销售方式,解决一家一户卖桃难。过去他们卖桃全靠棚户个人跑销路,就怕滞销。现在好了,不管有多少桃,没有一棚剩在家,不出村不出棚就能卖出去 ,而且供不应求。


原来郑沟村卖桃开通了“三路”:网上销售、电商销售、物流交易市场销售。2016年,郑沟村在村中心地带建起1000多平方米的交易市场,与大连吴明果业物流公司签订了合同,建立专门棚桃物流交易市场。郑沟村还利用几十个电商销售棚桃。年近半百的郭金朋,通过网上与丹东一家客户建立购销棚桃关系,每年产的桃全被丹东这家客户包棚买走,年收入10多万元。“三路”销售使郑沟村的棚桃摆上了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等全国各大城市的餐桌、还出口俄罗斯。


兴旺的棚桃产业,也让郑沟村步入了省市级文明村行列,村治保主任老薛对记者说,郑沟村没建棚前,进入“猫冬”季节,村民凑在一起玩扑克、打麻将。有了致富的大棚,棚户起早贪黑忙在反季大棚里,冬闲变冬忙,连年都在棚里过,都一门心思侍弄大棚。“我现在轻松多了,民事纠纷少了,不用跑腿磨嘴皮了,大伙一心奔富路,郑沟村多年被省、大连市、普兰店区评为文明村,我要失业了。”老薛幽默高兴地说。


记者站在郑沟村最高山顶上俯瞰全村,坡岗上,沟叉中,一排排大棚,就像海上一道道波浪,一眼望不尽。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常海说,凡来郑沟村的人都说,满眼看到的全是大棚,到了成熟季节,全村棚桃飘香,走出去的车全是满载棚桃,树上结的是“金”,卖回的全是“银”。全村1700户,有1000多户经营棚桃,户均年收入10万元以上。城子坦一家银行信贷员说,郑沟村棚桃销售季节,也是他们最忙的日子,棚户少则几万元,多则十几万元到银行存款,棚桃真正成了郑沟村人的“绿色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