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报道 > 新闻报道 找对脱贫的路子也就找准了致富的方向
找对脱贫的路子也就找准了致富的方向
【2021-06-09 来源:大连日报】

大地回暖,雨润如酥。4月9日,记者来到瓦房店市元台镇吴窑村——这个被列为大连市128个低收入村之一的贫困村,近两年通过两个设施农业示范区的建设,找对了脱贫的路子,找准了致富的方向,精准脱贫。

沿村委会北行两公里,两片大棚映入记者眼帘。道路左侧,是村集体蘑菇示范区,18座大棚,道路右侧,是新建成的蔬菜示范区,31座大棚。村党总支书记郑云兄告诉记者,这49座由专项扶贫资金建立起来的设施农业大棚,作为由村委会经营的固定资产,可以持续增加村集体收入,让多年“空壳”村集体经济充盈起来;这些大棚又以租赁经营的方式,为数十户村民带来可观的收入;同时,这些大棚又是示范园、试验田、孵化基地,能够持续将现代农业的“种子”植入渴望脱贫致富的村民心中。

像多数农村的人口结构一样,吴窑村全村507户村民,50岁以下的青壮年基本都在外面打工,剩下务农的“主力”,就是60岁左右的男劳力以及留守的妇女。在引入设施农业之前,全村85%耕地、90%人口以玉米种植为生产性收入来源,大田低效作物生产占农业生产主导地位,导致全村整体收入水平低。2017年前,该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只有11544元,村集体收入更是尴尬为0。

地还是原来那块地,人还是原来那些人,如何摆脱低效农业的恶性循环确实是一道如鲠在喉的难题。为找到适合的产业项目,2017年开始,新当选的村党总支郑云兄带领村两委成员经过反复考察调研,最终把发展食用菌生产作为主攻方向。在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广泛征求意见后,村两委决定以上级划拨的20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为基础,发展食用菌产业项目。村民以土地入股,村委会折资入股加入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全村群众开始了破解贫困之路——

2017年9月,吴窑村成立瓦房店圣和食用菌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吸纳成员20户,入股土地129.5亩。每亩地折资800元按1股计算,每亩保底价200元,年底二次分红不低于300元。对未参与合作社的贫困户,在出菇高峰期优先选择他们帮工,仅帮工一项就能为每个贫困户带来上万元收入。

2018年初,18座食用菌钢架冷棚拔地而起,7月,第一个棚室正式出菇,市场收购价格每500克4.5元,仅仅卖到第二茬蘑菇时,棚室租金和菌棒的成本基本收回。

2019年,菇农们开始赢利,年纯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在食用菌大棚打工的村民,年收入最高的也达到2万元左右。食用菌产业在带动群众脱贫的同时,村集体当年也有了收入,2019年村集体收入达到9.3万元,吴窑村也终于摘掉了“空壳村”的帽子,实现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

如今,随着第二批20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拨付到位,村两委决定“两条腿走路”——建设蔬菜示范区。郑云兄说:要把政策和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一条腿走路,心里总是不踏实,后劲也会越来越不足,相对于食用菌生产,蔬菜生产投资小,生产周期短,见效快。目前31个蔬菜大棚已经承包给18户村民,是可持续增收的另一个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