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在资源、产业、科教、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形成了较强的支撑能力,积蓄了强劲的发展势能,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制约发展的“痛点”。瞄准“卡脖子”问题,认真研究最佳解决路径,突出重点,创新思路,先易后难,积小胜为大胜,这对辽宁来说至关重要。
辽宁振兴发展,有哪些痛点?《中共辽宁省委关于制定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明,我省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市场化程度不高,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快,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不突出,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对外开放优势未充分发挥等。
如何以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导向很重要。今年起,我省围绕提高行政效率、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等,开展制度性创新成果评价,通过评价激励创新,通过制度创新打通堵点、破解难题,为振兴发展添活力、增动能。目前,组织申报工作已经展开,省委财经办选聘相关领域专家组建评委会,集中力量选出一批高水平制度创新成果。
“卡脖子”的存在,原因在市场。辽宁正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通过高水平制度创新完善市场化体制机制。今年5月,我省推出75个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项目,资产总额1074亿元。
辽宁振兴,首先是工业振兴。习近平总书记为工业振兴开出一剂良方,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做好“十四五”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的“三篇大文章”,辽宁需要坚定和果敢。
而参与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则是助力辽宁振兴、补齐市场短板的重要途径。今年一季度,全省进出口总额达1788.8亿元。这一数字虽然同比增长较快,但与辽宁沿海省份和东北三省出海口的区位相比,还有很大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