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1日,对于铁岭县蔡牛镇的农民赵玉国来说,是让他期盼已久的一天。这一天,我国正式颁布第一部合作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这意味着成立农民合作社就有了法律指引和保障,而赵玉国一直想创办合作社的愿望也终于要实现了。
2007年,张庄玉米新品种推广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作为铁岭市第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赵玉国和他的“张庄”在铁岭的农业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不可替代的地位。
“科学种田,科技富民”
十几年来,铁岭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多达几千家,不仅促进农村土地集约规模化,还带动农业发展专业化,成为展示“辽北粮仓”亮名片的重要支撑。十几年后,第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咋样?
铁岭县蔡牛镇,地处北纬43度,东经123度,属中国“黄金玉米带”,张庄合作社的故事就是从“一棒玉米”说起。
“想要玉米增收保效益,就得科学种田”,这是赵玉国谈起合作社种植玉米经验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这些年来,随着中国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现代农业科技小院”落户张庄合作社,中国农业科学院、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等10余家科研单位的新品种推广技术试验基地也都在这里揭牌共建,他还先后聘请技术研究员为合作社的土地“把脉开方”,根据土壤配比条件率先引进“辽单575”“辽单565”等玉米新品种,不仅产量高,抗病菌能力强,让玉米品质也大大地提升。
“在玉米种植密度上,我们也有所调整,由原来的每亩地4000株苗提升到5000株。玉米产量的提升,多亏了专家开出的‘良方’,让合作社由原来普通种植模式向‘大垄双行’密植高产种植模式转变。”赵玉国介绍,这种新的模式是结合当地自然条件“量身定做”的,保证玉米秧苗通风透光性好,玉米粒成熟得均匀饱满,每亩可以增产10%-20%,亩产量也由1600斤提升到每亩1700-1800斤。
要想实现玉米效益的增长,延长产业链势在必行。赵玉国给记者拉了个框架图:“玉米收获后,秸秆可以给我们合作社养殖场的牛羊做饲料,玉米经过加工后成为玉米面、玉米碴等初级产品,这时一棒玉米的效益就被放大了。当然我们以后还要向玉米深加工迈进,争取把玉米价值最大化”。
“玉米脱粒后的销售价格不稳定,近几年市场行情不太好,但是加工后的玉米粉和玉米碴可以卖到近5块钱1斤。”赵玉国沉默一下说,“还得是产品深加工,才能进一步提高玉米的附加值。”
农机就是丰收的底气
在张庄合作社宽敞的大院里,有各类农机100多台(套),从免耕播种机到自走式高杆喷雾打药机再到无人机,各式先进机械一应俱全,仿佛到农机市场参观一样。合作社里近30000亩耕地,怎么打理?这些农机可立下了汗马功劳。
合作社还有无人机?
赵玉国一听到记者有疑问,就指着放在角落里的两台无人机,一脸得意洋洋地介绍起来,“这是给耕地打药的,现在还没到它们上场的时候,这一台一天能给五六百亩地打药,相当于五六十人在干活,可是省老事儿了!”七八月份,在蔡牛镇的田间地头,如果听到一阵阵嗡嗡的响声,那没准就是合作社的无人机正在作业。
在合作社里,具有“科技感”的不光是无人机,赵玉国还带着记者看到了另一样“宝贝”,新农机具就是自走式高杆喷雾打药机。在外形上,它与一般农用车看似差别不大,但车体更高,而且还多了“一双翅膀”。赵玉国一边介绍一边给记者描述起打药机的作业状态,药箱可以装载500升左右调配好的叶面肥,工作时“翅膀”张开,宽幅足有20多米,可以横跨42条垄。随着车轮向前滚动,大片白茫茫的雾气从各个喷头喷涌而出,不仅保证了药量均匀播撒,还能让产量提升上去。
“种地可不再是以前脸朝黄土背朝天,辛苦的事情啦,‘汗滴禾下土’的场景早就成为了历史,现在农民越来越是个体面活儿了!”科技带来的变化没有让这个和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农民感觉无所适从,相反,赵玉国对这些新型机械都爱不释手:“合作社能流转几万亩的地,多亏了各种各样的农机做底气,要不哪敢想象现在能这样种地?”
赵玉国始终以“一间合作社、一个大产业”为目标,大力发展玉米种植产业,合作社现在入社农户超过6000户,受益农户突破3.5万户,成功走出了一条“政策引领、能人带动、产业拉动”的好路子,也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佳农民”“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面对满墙的荣誉,年近七旬的赵玉国说:“都是政策指引的好,专家教的好,今后还得带领农户继续干好合作社,让更多的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