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报道 > 新闻报道 四个弟弟私下里称大姐老妈
四个弟弟私下里称大姐老妈
【2021-06-10 来源:八卦城街道办事处】

在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八卦城街道莲沼社区,有一个和谐的五口之家:70岁的老太领着儿子、孙子,还有两个患病的弟弟一起生活。在“亲人就该抱团取暖”的家风传承中,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积极乐观,家里每天充满欢声笑语。这个老太就是李敏,一位朴实的退休工人,一个“桓仁好人”。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你不积极乐观,生活就不会向你绽开笑脸;你不与人为善,好人都会对你心寒。”

4月9日,一个晴朗的春日。和家人吃完早饭后,李敏习惯性地叫儿子杨士旭快点儿上班,督促小孙子杨杨抓紧学习。她自己则麻利地收拾好碗筷,拿起笤帚、拖布出了家门。

李敏居住的单元楼总共有7层。因小区不是全封闭的,单靠保洁员打扫卫生,显得力不从心。李敏自从入住以来,就义务接下了打扫单元楼卫生的活儿。

这一次打扫时,李敏照例先用笤帚扫一遍尘土垃圾,然后从一楼开始,逐层用拖布仔细拖两遍,忙活累了,就靠着楼梯扶手歇一会儿,再接着打扫。

从早晨忙到中午,李敏累得满头大汗,仍有一个楼层没有打扫完。杨士旭正好中午回来吃饭,他顺手接过妈妈手里的工具,帮着老人把剩余的楼道卫生彻底打扫了一遍。

“这个单元里住的年轻人多,他们白天上班没时间,晚上回来都累得够呛。我一个退休老太太,忙完家务活儿,就顺带着打扫打扫公共区域,让整个单元干干净净,街坊邻居心里都敞敞亮亮的。”李敏笑呵呵地对记者说。

家中老老少少的主心骨

李敏退休前是桓仁百货公司职工,丈夫杨保福于1991年因公去世。1997年8月李敏退休后,为了让老母亲安享晚年,她做通4个弟弟的工作,把老母亲接到自己家里奉养。

“我父亲46岁就去世了,是老母亲含辛茹苦把我和4个弟弟抚养长大。弟弟们的家庭条件都不太好,我这个当大姐的,除了做这个大家庭里老老少少的主心骨,更有义务给老母亲养老送终。”李敏说。

李敏的老母亲年老多病瘫痪在床,李敏独自担负起对老人的护理:喂饭喂药、大小便清理、洗澡擦身……

为了让老母亲呼吸到新鲜空气,李敏和弟弟们为老人自制了轮椅,只要天气好,她就推着母亲出去晒晒太阳、透透气。怕母亲生褥疮,她买来气垫床,坚持为母亲按摩,舒活经络。

李敏常挂在嘴边一句话,既说给自己听,又在教诲弟弟以及儿孙:百善孝为先,父母养我们小,我们养父母老,是天经地义的。

2008年,李敏三弟李连弟的妻子因患红斑狼疮去世,此前他的女儿患同样的病已经离世。为了给妻子女儿治病,李连弟的钱花光了,房子也卖了。双重打击下,李连弟之前患上的甲状腺瘤病复发。

“决不能让三弟再犯难。”李敏毫不犹豫地把三弟接到家中。三弟每次看病住院,都是李敏陪护。回到家里,她还变着法儿做些健康养生的饭菜给三弟吃。为了让三弟每天能睡个好觉,李敏把自己屋里的床让给了三弟,自己在大厅里添置了一张床。

其实,李敏家本来就不宽敞。她刚把老母亲接过来不久,儿子离婚后又带着孩子投奔她,两室一厅的房子,祖孙四代人居住已显得很局促。

可过了没几年,李敏的四弟李连明的媳妇突发心脏病去世,李连明又患上股骨头坏死,丧失了劳动能力。李敏于是又把四弟接到家中照顾,在本来就拥挤的房间里又加了一张床。

风烛残年的老母亲多次病危,李敏想尽一切办法送医治疗,一次次把老母亲从死亡线上拉回来。2013年,83岁的老母亲在弥留之际,拉着李敏的手说:“都说养儿防老,可是现在这个负担全压在你一个人身上,你受苦了。你是大姐,4个弟弟就交给你了,我走后,你要照顾好他们。”李敏重重地点头答应:“妈,我一点儿也不辛苦,每天都能照顾你,才是我们的福分。你放心吧。”

老母亲弥留之际的嘱托,李敏牢牢记在心里。她说:“母亲的临终遗言,时刻提醒我担起责任,让我们姐弟永远抱团取暖。”

“大姐就是我们的‘妈’”

“大姐没什么心眼儿,说话喜欢直来直去,不管遇到多大多难的事儿,都能撑得住。”弟弟们这样评价李敏。

“我觉得这样挺好的,起码活得真实,活得快乐。今年我70岁了,性格这辈子恐怕也改不了了,让自己快乐的同时,也能带给别人快乐,挺好的。”李敏说。

总是在家人和外人面前满面笑容,李敏被家里人称作开心果,她也乐于接受这个绰号,但坚强乐观的她也有抹眼泪的时候。她告诉记者,这些年来她总共哭过3次。

1992年,从小就身体孱弱的三弟李连弟患上甲状腺瘤,疼得满头大汗。李敏连夜将三弟送到沈阳军区总医院(2018年与解放军第202医院合并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做手术。大弟弟李连枝既心疼弟弟,又心疼姐姐,陪着姐姐弟弟一起去了沈阳。手术做得很成功,李敏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了。

李连弟术后住院那几天,李敏和李连枝两人轮流倒班陪护。看着李连枝眼睛熬得通红,李敏心疼不已,一次次撵大弟回招待所休息,自己则形影不离地守在三弟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