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报道 > 新闻报道 丝瓜架下颂家风——访“全国百家最美家庭”得主张玉复
丝瓜架下颂家风——访“全国百家最美家庭”得主张玉复
【2021-06-16 来源:营口市委宣传部】

古有竹林七贤会,

今于瓜架百姓歌。

诗联书画歌弦舞,

共话和谐幸福多。

家庭聚会时,亲人们坐在一起吟诗作对,人人即兴赋诗,让诗词和传统文化成为沟通情感、亲密关系的纽带,当代生活中这样的情景你见过吗?营口市老边区路南镇欢心甸村就有这样一个家庭,将“诗宴”开在家中。记者采访的主人公——张玉复,便是这个大家庭的家长。

张玉复,曾用名玉赋,号淡泊居主人。1937年生于辽宁营口。中国楹联学会会员、辽宁省诗词及楹联学会会员、营口市楹联学会顾问,连续25年在老边区《芦荻》月刊发表诗词、楹联,和家庭成员共同出版了《积玉堂诗志言行录》《玉赋诗词联曲选》《中华组景诗钟集》等书籍十余部。2011年5月,张玉复家庭被评为“营口十优和谐家庭”;2014年5月,被评为“全国百家最美家庭”;2014年12月,张玉复被授予老边区“最美老边人”……

“百美家庭”的“美”,美在家风。张家的好家风受其老一辈影响。张玉复祖父辈的家堂名为“敦厚堂”,寓忠厚传家,诗书继世之意;父辈堂号“积玉堂”,是告诉家人要勤俭积德,齐家保国。“从小,父亲就教导我,做人要忠厚善良、勤劳节俭,心中要有国有家,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祖辈留下的祖训家风,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张玉复如是说。

春夏秋冬,运转无穷。

悠悠岁月,暂短人生。

追光逐日,切莫流空。

做人做事,老实忠诚。

团结友爱,兄友弟恭。

家庭和睦,承继遗风。

工作学习,争做先锋。

酬民报国,淡泊功名。

这是张玉复创作的《家风四字歌》。他的堂号“淡泊居”,意为不忘家族传承百年祖训家风的责任使命,追求宁静淡泊、知足常乐,心中长存报效国家、奉献社会之志。

受传统家风影响,从1985年开始,每年春节或全家人聚会,张玉复和家人都以诗代酒,谈新叙旧,互相对答,总结一年的收获,展望今后的发展,唱和有应,风雅兴寄。这些席间的即兴诗作被编印成家宴诗文集,为家族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和精神财富。

张玉复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是从容、睿智。今年84岁的张玉复说话不急不缓,走起路来常不自觉地把手背在身后。回忆起往事,件件都记得清清楚楚,描述逻辑清晰,听得人津津有味。“读千赋者善赋”,张玉复告诉记者,现在他仍坚持每天五六点钟起床,看新闻、读报纸……每天至少花一个小时写诗创作。看着老人低头熟稔地摆弄手中的ipad,在文字输入框里一笔一划地写字,登陆网页查找资料,点开新闻app浏览最新的时事新闻,记者真真切切地被老人与时间赛跑从未掉队的精神感动。

提起对三个儿女的教育方式,张玉复说:“我不是一个严父,对儿女的教育方面很开明。不管是从小的学习,还是长大后的工作、生活,我都很少指手画脚。”张玉复告诉记者,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言传身教、以身示范很重要,孩子们耳濡目染,品性就不会差。“我经常告诫子女和孙子孙女,做,要比说重要得多,多做实事少说话,才是一个人最珍贵的品质。让我欣慰的是,孩子们做得都挺好。”

如今,张玉复的孙子孙女有的成为老师,有的考上乡镇公务员,有的研究生毕业后到外地发展,“孩子们都念着我,你们来之前,我的小孙女刚走,又给我送来一大兜子好吃的。不在身边的孩子,没事儿就给我打电话。”张玉复的脸上,挂着满足的微笑。

几十年来,张玉复始终坚持弘扬传统文化、诗词国粹,身体力行,探索出一条走得通、行得远、做得好的传承家庭文化之路。2006年,张玉复家庭在市诗词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上,被授予“营口市诗教家庭”称号;2011年11月,被评为“营口市十优和谐家庭”;2014年5月,被评为“第九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2014年10月,被评为“营口市诗词之家”,还先后获得“辽宁省最美书香家庭”“辽宁省十大最美家庭”等称号;2018年,被评为“营口市委宣传部家风故事特别奖”。

墒情正适种丝瓜,

日暖风和发嫩芽。

好雨春光滋绿叶,

朝霞夏露绽黄花。

金秋硕果开心醉,

白絮锦囊洁具佳。

老友新朋围架下,

吟诗作画展才华。

这篇《咏丝瓜》是张玉复于2020年4月23日为纪念“丝瓜架下”主题传播好家风文化活动20周年而作。

说起主题活动的由来,张玉复回忆说,1999年秋天,他邀请市诗词学会理事吴兆源等几个好友家中雅聚。畅谈诗词之余,吴兆源突发奇想:“你们家族个个能诗善作,为什么不搞个诗画会,每年把亲友聚在一起饮茶诵诗,这样多好?”众人一致叫好。 此时,院内的丝瓜架上绿叶苍翠,几十条丝瓜坠满架下。望着满眼绿意,吴兆源提议道:“就叫‘丝瓜架下诗词书画会’如何?”

“之所以最终选择‘丝瓜’为诗画会的名字,一是‘丝’与‘诗’同音,能和志同道合的家人、朋友们在一起聊诗词、谈乐事,是一件值得纪念的开心事儿,在丝瓜架下,我们拥有了无数美好的回忆,很有意义;二是因为丝瓜浑身都是宝,可食用、入药、做洁具、可供欣赏,给人以乐趣,常有人用它比喻宁静脱俗、淡泊致远人的情操和品性,这和我的堂号‘淡泊居’不谋而合。”张玉复说。

2000年7月25日,张玉复组织了首次“丝瓜架下话桑榆诗画会”。这次诗画会,张家有12人参加,还吸引到张复玉的11位好友,由此拉开了“丝瓜架下”主题活动的序幕。

从那以后,诗画会就成了张家的传统保留节目。每年丝瓜成熟季节,张玉复都会组织亲朋好友,来一场别具特色的诗画会。大家话桑榆、话和谐、话新城、话书香、话孝亲……20年来,“丝瓜架下”主题活动由家庭走向社区,最后走出老边区,发展到全市及诗词、楹联、书法、绘画等更多的文化领域,参加活动人数最多的一次达120多人,其中最大年龄90多岁、最小的6岁。

多年来,“丝瓜架下”的主题随时代发展而变化,作为一种情怀载体,始终被保留下来。张玉复一家从平房搬进楼房后,又特意在楼下院子里栽了几株丝瓜,还搭起了供丝瓜爬藤蔓的木架。

“在我印象里,我五叔一直是个勤奋好学、有钻劲儿的人。这么多年来,他不仅在诗、词、楹联几个领域有所建树,书法也很擅长。如今84岁了,仍笔耕不辍,没有一天停止学习和创作。我大学学的是中文,这和家庭的熏陶是分不开的,对汉字有着骨子里的热爱。”张玉复二哥的儿子张润堂说。

跟随张玉复9年之久的张弘说:“2011年,通过张老师的小女儿,我参加了张老师‘丝瓜架下话新城’活动。张老师作为活动的灵魂人物,他对创作的坚持和对诗词发自内心的热爱让我受益匪浅。他可以茶不思饭不想,但不可以停止练字、停下创作。还有张老师对家庭几代人的文化财富的积累也深深感染着我,这种持之以恒的专注精神太难得了!”

“在老边,张老师这家人的才情早已名声在外。接触了张老师后我发现,张老师这个人特别有正能量,他的一言一行,都能让身边的人感受到榜样的力量。今年,张玉复老师给老边区图书馆捐赠了100多幅书画作品,都是他经年累月创作并精心收藏的,我们都特别钦佩、真心感谢张老师。”老边区图书馆馆长董恩娜告诉记者。

去年8月19日,张玉复将其30多年来家族文化活动的诗词楹联及书法作品、书籍、奖状、奖杯和光盘影视资料等420多件物品,全部捐赠给营口市档案馆。“我们家几代人积累下来众多文化物件和作品,我想着,与其把这些留在家,不如放在档案馆,让它们能够永久地留存下来,发挥它们的价值,也能够让更多人可以看得到。”张玉复说。

张玉复的潜心创作,得到业界人士的认可肯定。在中国楹联学会和山东省曲阜市举办的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发起的楹联征集活动中,经过5次层层选拔,张玉复有7副作品入选,其中3副同其它优秀作品一起在曲阜市知名景点进行展示。2008年奥运会“百城迎圣火”楹联征集活动,张玉复潜心创作的两副作品入选:

题西宁

石峡清风迎圣火,

金光晓月照西宁。

题石河子

圣火熊熊,染红石河子;

歌声阵阵,唱绿吐鲁番。

其中题写新疆石河子的对联,得到时任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刘育新的肯定和赞许:“这副对联的联语凝练,浓墨重彩,寥寥数笔,勾勒出热烈凝重的画面。用语简洁,含义深刻,比兴寄托,热烈赞叹。下联的‘歌声阵阵’,对上联的‘圣火熊熊’,豁达贯通,极其自然。整个吐鲁番的歌声唱绿了,多么富有诗意呀!一‘红’一‘绿’两个颜色,对比鲜明,‘染’和‘唱’两个动词上下呼应。这副联作,乍看平常,细细咀嚼,蛮有味道。这就是楹联文化的强大魅力。”

丝瓜架下咏诗文,诗词曲赋有知音。张玉复对文化艺术的执着追求,带动着家庭产生了特殊的凝聚力。一家人互敬互助、其乐融融,他们以个人小家庭,代代传承经典的传统文化,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是新时期和谐家庭的典范。

采访结束前,谈到我国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张玉复即兴赋诗一首:

旭日东升映彩霞,

嫦娥顺利返回家。

采来佳壤超珍宝,

插上红旗耀月华。

绕落回为三步曲,

欢歌遍布九州涯。

宏图大展开天宇,

栽满蟾宫月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