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上午,记者从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运行四周年新闻发布会获悉,自2017年4月1日正式挂牌成立以来,辽宁省以制度创新引领带动高质量发展,形成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创新经验。四年来,自贸区共新增注册企业6.3万户,新增注册资本6300亿元,企业获得感不断增强,改革红利充分释放。
据悉,截至去年底,国家《总体方案》中赋予辽宁自贸区的123项试点任务100%全部完成。四年来,辽宁自贸区创造了113项改革创新经验在全省复制推广,其中12项实践效果突出的创新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特别是2020年,克服新冠疫情不利影响,辽宁省推出的“出入境人员综合服务一站式平台”等5项创新经验入选国家第六批37项改革创新经验,入选数量和质量在全国各自贸区中位居前列。
“制度创新是自贸区的灵魂,我们专门组成团队,深入了解企业诉求,围绕企业发展瓶颈和困难,坚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让制度创新始终在路上。”省商务厅副厅长李军介绍,辽宁自贸区三个片区目前全面推行“一枚印章管审批”制度,实现“同一事项、同一标准”。沈阳片区打造“会客厅”运行模式,审批人员全程领办,享受无差别受理服务;大连片区首创“经营资格综合凭证”行政审批服务,178项涉企经营许可纳入一页凭证,片区企业开办实施“零收费”;营口片区创新推行“三办”工作法,企业获得感不断增强。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了自贸区对人才和资本的吸引力。2020年,辽宁自贸区“四上”企业营业收入2819亿元,营业利润197亿元,均为成立前的两倍;财税收入11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77亿元,均为成立前的四倍。新签约落地重大项目256项,其中已落成投产119项。
另外,辽宁自贸区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创新试点,形成了一批具有复制推广价值的创新实践案例,其中3项国资国企改革创新案例入选国家“最佳实践案例”。2020年,推出检验检测单位“事转企”等6项案例在全省复制推广。同时,加快构建新兴特色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布局;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设立数字实验室,利用5G、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在企业数字化转型、智慧园区、数字贸易等方面开展积极探索;设立东北地区首家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企业。
辽宁自贸区还积极推进面向东北亚的开放合作创新,东北亚外资企业占全部入驻外资企业的31.6%。沈阳片区开通沈阳至韩国全货机业务,建设日本爱媛县制造业产品展示中心;大连片区建设日韩商品集散中心和分拨基地,推动松下电池等项目签约落地;营口片区积极建设中欧班列回程终点集散地、日韩产品加工贸易区和跨境生鲜国际供应链中心,打造东北亚跨境商品集散中心。着力构建连接亚欧的海陆空大通道,沈阳片区开通了至旧金山、伦敦、洛杉矶三条跨境电商定班国际货运包机;大连片区采用冷链直送终端运输模式,为大宗易腐货物长距离运输提供解决方案;营口片区帮助企业取得欧盟食品认证,进军欧盟市场。
“今年是辽宁自贸区的制度创新年。”省商务厅副厅长李军介绍,辽宁自贸区现已明确“4+2+X”的制度创新方向。“4”是针对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投资领域改革、推进贸易转型升级和深化金融领域开放等四个共性任务方面的创新;“2”是加快国资国企改革和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合作两个特色任务方面的创新;“X”是紧扣企业需求,在企业经营和招商引资、项目落地过程中的创新。
今年,辽宁将全力打造高端产业集聚、投资贸易便利、金融服务完善、监管高效便捷、法治环境规范的高水平高标准自由贸易园区。一是全面谋划新一轮创新试点任务,高水平编制《进一步深化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创新2.0版方案》;二是紧扣企业需求,年内再推出30项以上高质量改革创新经验;三是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做好省政府下放的省级行政职权的承接落实,积极争取国家更多系统化集成化赋权;四是推动自贸试验区创新经验在各市和自贸试验区协同区加快复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