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报道 > 新闻报道 辽宁盘锦做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乡村颜值高 百姓生活美
辽宁盘锦做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乡村颜值高 百姓生活美
【2021-06-28 来源:辽宁广播电视集团交通广播】

   “不仅路面干净,到各家各户的门前看看,会让您眼前一亮,现在农村的环境好得不得了!”近日,记者走进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羊圈子镇大羊村,61岁老党员李振宇高兴地说。 

   一条条乡间小路平坦整洁,道路两旁的绿植生机勃勃。家家户户门前,再也看不到了以往“垃圾成堆,蚊蝇乱飞”的脏乱现象……今非昔比的盘锦西部乡村,只是全市美丽乡村的一个缩影。 

   做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战”,也是满足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近年来,辽宁省盘锦市扎实开展农村垃圾治理,改变了以往村民乱丢垃圾随意堆放处理垃圾的状况,全市271个非动迁村村容村貌大变样,呈现出一幅幅美丽乡村的美丽画卷。 

   小事不“小视” “后进”变“先进” 

   大羊村是羊圈子镇第一大村,700多户家庭,2700多人,以畜牧业为主。 

   以前,由于村庄脏乱差,村外的人进村得捂着鼻子,在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核查排名靠后。 

   “人多、养殖户多,产生的各种垃圾就会更多,但这不是落后的借口。”大羊村党支部书记李斌说,提高全村人的文明素养、搞好美丽乡村建设很重要。如何才能把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小事做好、做到位?李斌和村干部们走访排查、集思广益,多次视频会议开到深夜,最终形成一套可执行的“三制度+一行动”方案。 

   “三制度+一行动”究竟是啥?李斌介绍,三制度包括保洁员奖惩制度、领导包片责任制度和“小手拉大手”宣传制度,一行动是指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清除全村沉积垃圾。 

   大羊村街多人广,全村分成11个片区,共配备11名保洁员。这11名保洁员都是4050人员,每个月村支部对其工作进行考核,倘若连续两个月排在后面就会面临清退淘汰;如果排在前3名,村里优先考虑并合理安排他们做些其他零活,以增加一点额外收入的方式作为奖励。保洁员之间以比、赶、超的干劲努力工作,成为全村的“美容师”。 

   “光有人干活哪成,要想彻底改变环境,还得从根上抓起。”大羊村村干部分成10个工作小组,每个小组负责70多户家庭、近300人的宣传教育指导。让垃圾分类的好处、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深入百姓心中,引导其养成文明好习惯、爱护环境守护家园。 

   村里老人多,有些生活习惯很难一下子改变,“大喇叭”广播隆重登场。每天至少两次播报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目的是先让青少年应知应会,再通过他们的小手牵动家人、邻里的大手,逐渐让全村人学会垃圾分类。 

   有些地方沉积的垃圾不是一天两天的,想清理掉也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能完成的,“党员志愿服务队”的成立解决了这个令人头疼的问题。队长是有着32年党龄的老党员李振宇,曾是位赤脚医生,在全村有威望。寒冬二月,他和队员们一起干,每天清除垃圾总量不少于4车,一车最少装运10立方米。他还帮养牛专业户想办法,在院子里铺预制板、在院前下涵管,让牛粪不外排,这样一来大大改善了街路卫生。 

   如今走进大羊村,各家门前的垃圾堆变成了鲜花果树,积满淤泥的边沟通了清水,村民自觉打包垃圾放在指定回收点……“大羊村再也不是以前的大羊村了!”村民幸福地说,村子大变样,住着更舒心了。 

   生活垃圾治理有方 村子面貌焕然一新 

   石新镇下洼村垃圾桶覆盖全村,垃圾车定点、定时、定线清运,实现“户集——村收——村运”。 

   天刚蒙蒙亮,盘山县石新镇下洼村村民张庆香同往常一样,提起扫帚,开着“专车”,开始了一天的保洁工作。和她一样的其他9名保洁员,每天清晨挨家挨户上门收集垃圾,再把全村几十个大桶的垃圾运到垃圾中转站,然后再回到责任区域“巡街”。 

   “以前村里的环境脏乱差,通过垃圾分类有效治理,我们村变得越来越美丽。”张庆香笑着说。 

   整洁的环村公路,干净的农家院落,美丽的休闲广场……行走在下洼村,处处让人赏心悦目。 

   今年以来,下洼村着力加强设施、队伍和制度建设,建立规范有序的运行体系,使乡村环卫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轨道。垃圾桶覆盖全村,垃圾车定点、定时、定线清运,实现了“户集——村收——村运”,村子面貌焕然一新。 

   “治理找对方法,才能事半功倍。”下洼村村长曹志恒介绍,下洼村不断创新探索最适宜本地的垃圾清理模式,将全村划分为10个片区,采用网格化的方式进行清洁管理。同时,村“两委”每天进行检查,对保洁员每月进行一次现场星级评定,通过微信平台“晒”问题、“亮”成效、“征”建议,全镇农户享受免费的垃圾清运服务。 

   “你看这棵果树,已经坐果了,每家院外的果树村民也都精心打理,因为它们是扮靓村子的最美底色。”67岁村民杨如彬说,现在村民随手扔垃圾的现象越来越少了,还主动打扫门前环境卫生。他还说,年纪大了、觉少,所以每天会自愿巡街、宣传“农村清洁工程”、呼吁村民维护村内环境卫生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看着生活了60多年的村子越来越美,杨如彬脸上洋溢着幸福。 

   下洼村是农业大村,今年种植了高油大豆、甜菜、酒高粱、生姜等农作物。如此一来,垃圾种类增多、产量增加,怎么才能保障村子整洁?下洼村与某些企业合作,把产生的秸秆统一回收,利用科技手段对其深化处理,既从根本上解决了污染物的去向问题,又大大减少了农业生产的投入。 

   今天的下洼村,环境美、空气鲜,生活在这里,村民们充满了获得感、幸福感。 

   建设美丽乡村 从“垃圾分类”开始 

   东郭街道朝鲜族村分级强化、分类引导、分片整合,加强农村生活垃圾管理,规范生活垃圾分类处置。 

   “友谊街”“致富南街”……走在东郭街道朝鲜族村的街道上,用“净、畅、丽”来形容再恰当不过。 

   家家户户门口摆放着三个小型分类垃圾桶,绿色垃圾桶用于收集可降解垃圾;蓝色垃圾桶用于收集不可降解垃圾;灰色垃圾桶用于收有毒有害垃圾。“乡村‘垃圾分类’搞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村容村貌的改变和农民生活品质的提升。”东郭街道副主任孙万志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就要制定目标、循序渐进,更要从“垃圾分类”开始。 

   “刚开始不太会,因为已经习惯了将产生的生活垃圾放到一个垃圾桶。”“有时候会分错类,但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主动性都提高上来了。”“宜居的环境事关农民群众根本福祉和农村社会文明和谐,造福后人。”居民纷纷表示,农村的垃圾结构复杂、农民的处理能力还不够,但他们懂得宜居环境的重要性,他们都有携手共建美好家园的初心。 

   “我负责民宿附近这几条街,虽然现在游客不多,但是清理工作必须到位。”保洁员李洪彬笑着说,要让家乡漂漂亮亮的,确保垃圾无死角清除。另外,每条街道都有标志牌,牌上标注了负责人及其联系方式,如果谁家产生的垃圾量大,可以直接给他们打电话,他们会上门收取。 

   村里的人居环境越来越美,有个人不得不提,他就是街道党工委书记乔树立。他家在羊圈子镇,每天早上四五点钟就会骑着电动车从家里出发,上班之前的几个小时里最重要的事是在辖区街巷转悠。塑料袋、饮料瓶,甚至路面上的草棍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他会及时清理,更会将问题进行归类总结。这件事乔树立一直坚持做,他说只要村民生活的幸福,他就高兴。 

   朝鲜族村按照“分级强化、分类引导、分片整合”的总体思路,全面开展农村垃圾分类及相关宣传活动,切实加强农村生活垃圾管理,规范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同时按照“县、镇、村、组”四级联动实现垃圾收集、清运和处理全天候、全覆盖,在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核查排名一直名列前茅。 

   搞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创造干净整洁的农村生活环境,每个村都有一套。他们因地制宜、从小处着眼、从细处发力,既有硬件的添加,又有制度的保障,在具体实践中,以简便易行的方式引导老百姓逐步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如今,农村的“颜值”越来越高,人居环境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