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报道 > 新闻报道 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 | 新宾满族自治县红庙子乡西岔村: 生态宜居又富民 乡村振兴再出发
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 | 新宾满族自治县红庙子乡西岔村: 生态宜居又富民 乡村振兴再出发
【2021-07-02 来源:新宾满族自治县互联网舆情检测中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 | 新宾满族自治县红庙子乡西岔村: 生态宜居又富民 乡村振兴再出发

日前,记者走进新宾满族自治县红庙子乡西岔村,看到村民正在整理地里的玉米秆,一部分被运到山坡地上,用于履盖种植在那里的山野菜和中药材。村党支部书记孙龙介绍,刚刚掰完苞米、收完稻子,往常都要休息几天再干活,可今年都忙着给今年新种的天麻、大叶芹“盖被”,一天都没歇。

西岔村有天然林1473.3公顷,林木绿化率达96.6%,有各类植物58科162个品种,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是国家森林乡村。10年来,全村170户670人践行“两山理论”,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将西岔村建设成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产业兴盛、村民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省市有名的生态村、文明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怎样把丰富的生态资源变成村民的钱袋子?现年50岁当了10年村党支部书记的孙龙团结带领村民围绕生态产业发展干了3件事。一是实施林木绿化工程,绿了山、富了民,还调整了林木结构,一举多得。他们通过栽植红松、胡挑楸、大果榛子,培育果材兼用林480多公顷,使森林履盖率增加了两个百分点,年采集松籽、核桃600多吨,收入180多万元。今年,20公顷大果榛子进入盛果期,能够增收100万元。二是组建山野菜合作社,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种植山野菜、野生菌、香菇100余公顷,年产山野菜1.5万公斤、珍贵菌类约8000余公斤、香菇5万公斤。三是组建特种养殖合作社,农作物秸秆全部回收,用于养殖牛羊。全村现有16个养殖户,养殖绒山羊1100只、肉食黄牛190头。

今年春天,西岔村开始引导村民对林下经济升级,经考察引进天麻种植技术,村集体种植3000平方米,孙龙种植2000平方米,其他村民种植5000平方米。孙龙指着盖着树叶和玉米叶的坡地说:“天麻无茎无叶,只在地下生长,头一年长到手指盖大,二年长到鸡蛋大,可以当栽子出售,一公斤100多元,第三年长成了有土豆大,一公斤200多元。”

西岔村让生态文明建设惠及每位村民,用生态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构建新时代生态文化体系。他们请乡贤挖掘先民注重生态保护吃上生态饭得以永续发展的经验和作法,注重历史文化传承,激发后代子孙发展生态文化的热情,让西岔村的四季都有观赏景色和游玩项目,将西岔村打造成具有生态文化特点的美丽乡村旅游景区。

西岔村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体验新农村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山村旅游产业正在完善。为增强接待服务能力,村民自发建起5个农家院,山村旅游产业前景可期。

西岔村直面当前存在的生态文明意识不强、保护与发展矛盾叠加、产业发展水平低等问题,积极争取、用好、用足上级生态建设资金,认真做好生态保护、恢复、优化、建设“四篇文章”,推动生态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同步提升。

继续做好生态保护文章,发挥新兴农业生产组织作用,扩大经济林种植面积,扩大种植养殖基地规模,实施野生中药材保护利用工程,强化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商标认证工作,减少农业种植面源污染,让生态农产品成为品牌。

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加强流域治污体系建设,以农村垃圾分类无害化处理为支撑,全面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积极推广秸秆还田、秸秆养殖技术,构建布局合理、多元利用新格局;充分发挥气候、环境等生态优势,建设满族村寨,打造一批以花木观赏、野生菌采摘为主题的生态游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