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的清晨,凤城市大梨树村笼罩在氤氲的晨雾中,一切显得那样静谧。村民王淑兰拉开小酒馆的门板,准备开门迎客。不远处,孙全志和关淑珍老两口也打开店门,在摊位上摆好琳琅满目的土特产品……
正值旅游旺季,大梨树人的每一天都在忙碌中开场——忙碌让大梨树村花果飘香、游人如织;忙碌让村民的日子过得红火、亮堂。
忙碌背后,是深植于大梨树人心中的苦干、实干加巧干的“干”字精神。
走进大梨树村,山岭之间,9.9米高的火红色“干”字碑格外耀眼。
“30年前,这里是荒山土岭,我们硬是一锹一镐,在群山中建成万亩花果园。”大梨树村党委书记毛正新说,全村人均收入曾经不足百元,但到2020年底,社会总产值实现6.8亿元,集体总资产超过16.6亿元,人均纯收入达到2.2万元。
就是靠着实干,大梨树人硬是把一个荒山沟建成“中国美丽乡村”、全国文明村镇。
良田美景无声地诉说着山村巨变。多年来,大梨树人坚持集体经济与民营经济同步发展,农工商旅一体化推进,形成了以万亩果园为代表的特色农业、金翼钛业为骨干的规模工业、凤泽市场为龙头的现代商业、农业观光体验和红色主题教育为品牌的乡村旅游产业。
大梨树村有197名党员,下设5个党支部、24个党小组,党支部全部建立在产业链条上,党员真正发挥骨干作用,推动村里各项产业持续发展。每当旅游旺季,党员便成了义务讲解员,将大梨树村的“干”字精神、发展历程,向过往游客娓娓道来。
“决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站在发展的新节点上,大梨树人开启了“二次创业”新征程:一产求“新”、二产做“深”、三产提“质”,打造以旅游业为核心、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模式。“二次创业更要注重巧‘干’!”大梨树人通过科技加实干推动农业产业升级,推动新一轮富民强村进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谙此理的大梨树人打破“山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一亩”的农业发展瓶颈,实施以栗代柞项目,全力减少山场沙化,万亩柞蚕场变成了板栗园。山更绿了,水更清了,生态更好了,农民更富了,大梨树村构建起山上基地山下园的农业产业新格局,也成为我省首个获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的美丽村庄。
2016年,大梨树村建起七彩田园现代农业展示馆。展示馆采用智能玻璃温室,安装了智慧农业温室物联网系统,用科技打造现代观光农业。管理人员只需通过电脑,就能实现远程调控大棚内的环境。
打破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限制,大梨树现代观光农业冬季不冷、淡季不闲。本村和周边村民直接参与乡村旅游就业人数约1200人,间接就业3000多人,乡村旅游带来的人均收入约占60%。
刘天洋大学毕业后曾在武汉工作,2017年回到家乡,成为大梨树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接待中心的业务员。他告诉记者:“我现在认准了一个字——‘干’!只要肯干,肯付出,最后一定能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