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海上来,潮音正澎湃!
“开放创新之都,浪漫海湾名城”,这是大连市广开民智、汇聚民意编制而成的《大连2049城市愿景规划》中所擘画的以“两先区”建设为统领、全新的城市未来发展愿景。
开放是基因,创新是使命。“开放创新之都”这一愿景目标,令人向往,催人奋进。
谋定而快动,奋力开新局:大连湾里综合保税区和大窑湾综合保税区近日同时通过多部门联合验收正式封关运营,对外开放平台实现再升级;大连港邮轮泊位改扩建工程眼下正在加紧施工,年底将再添一个15万吨级邮轮泊位,多个港航基础设施项目也即将启动,尽快建设成为国际枢纽港,在畅通循环上为全省作示范;随着中国科学院大学能源学院4月底竣工交付使用,大连英歌石科学城规划建设全力推进,向打造国家科技创新策源地、东北振兴的科技创新源头目标迈进……
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勇当创新发展先行者。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大连以更开放更创新之姿拥抱世界,满怀信心走向未来,全力推动新时代“两先区”建设不断实现新突破。
勇立潮头
构筑对外开放新优势
站在制高点俯瞰,夏日的辽港集团大窑湾港区气象万千。海上,一艘艘巨轮在集装箱码头满载启航,驶往全球各地;陆上,一条条中欧班列风驰电掣,一路向西,在与世界的深度互动中链接起“钢铁新丝路”。
率先在开放大潮中扬帆启航的大连,更深刻认识开放对推动“两先区”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积极推进区域交通、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通过搭建各类国际平台,促进国际要素不断集聚。
在实施国际链接战略中,大连市持续提升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功能,在自贸区创新发展、物流体系、航运服务、要素市场等方面积极对接国际商务通行规则,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推进更大范围、更高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
打造支撑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航空海运枢纽。航空方面,大连积极建设服务辽中南城镇群,链接东北亚乃至全球的区域航空枢纽,加快推进周水子国际机场能级提升及金州湾国际机场建设。海港方面,加快建设国家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和沿海枢纽港口,全域统筹港口规划,打造“一岛三湾”综合运输港区、长兴岛、太平湾三大重点港区。
在建设东北亚经贸合作中心枢纽中不断打造外贸发展新优势。大连市加快推进国际市场布局、国内区域布局、商品结构、经营主体和贸易方式“五个优化”,民营企业成为外贸发展的重要力量,进出口比重提高到47.6%。
强力提升东北亚国际贸易中心能级。创新贸易发展方式,打造本地特色优质农产品出口小微基地,发展面向日韩俄的转口贸易、加工贸易、离岸贸易,打造区域性离岸贸易中心。推动能源交易中心、粮食交易中心、冷链现货交易中心建设,打造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
开放,不仅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更是引领东北振兴的有效路径。
大连充分发挥辽宁沿海经济带龙头作用,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深耕日韩市场,牢牢把握对日合作新机遇,成功申办中日(大连)地方合作示范区。完善海外布局,在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中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目前,正在推进和建设的海外项目超过百项,国际产能合作使大连技术、标准、服务和品牌走向世界。
近日,全球大宗商品贸易巨头新加坡托克集团与辽宁港口集团共同组建的托克辽港国际贸易(辽宁)有限公司在辽宁自贸试验区大连片区注册成立并实缴注册资本4亿元,这是今年以来落户辽宁自贸试验区大连片区的第20个亿元以上投资项目、第6个重点外资项目。“托克辽港”的落户,是大连片区投资火热的一个缩影。
作为大连对外开放的主战场、主力军,目前,大连片区已聚集大连1/6的外资企业,2020年新增外资企业123家,同比增长36.6%。今年上半年,各项招商引资指标均实现“双过半”,其中到位外资5153万美元,同比增长134.22%。
创新驱动
释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大橡塑成功生产出我国首套35万吨聚丙烯挤压造粒机组,打破国外垄断;大船集团建造的全球首艘30.8万吨超大型智能原油船成功交付;一重核电石化公司承制的全球首台3000吨超级浆态床锻焊加氢反应器完工发运、列装启航;光洋集团攻克核心技术,高档数控机床产业实现国产替代……
惊喜与震撼,皆源自创新。
大连市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加快“两先区”建设的战略支撑,培育创新主体,构建创新生态。推出一揽子支持政策,系统推进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创新能力不断跃升,人工智能及相关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清洁能源等领域的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产生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有力地支撑了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显示,大连在78个创新型试点城市中排名第17位,居东北地区榜首。
面向“十四五”,大连市确定了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方面进入“全国第一方阵”的目标,通过实施产业提振战略,打造创新技术策源地、创新企业培育地、创新人才向往地、创新空间展示地和创新氛围示范地,使大连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和产业示范价值的科创中心城市。
目标精准,路径同样清晰。
激活“大连创新”,全面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一方面关注源头创新,重点加强高校、科研院所、民营企业、协同平台的创新实力;一方面搭建“基础研发、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的全流程创新链,突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打造创新企业培育地。建设多元化的创新空间,搭建“校区—园区—城区—景区”的创新载体。
强化“大连制造”,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通过存量改造、增量优化的递进式发展战略,延长先进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消费品工业等核心产业链条。围绕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四大领域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引领大连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提前布局数字金融、区块链、量子通信等前沿领域新兴产业,推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在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融合应用。
完善创新服务政策,建立全过程创新服务体系。针对源头创新、应用研究、成果研发等环节,配备技术对接、技术开发、市场化服务。实行精准的人才引进政策,广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建立战略性人才交流合作机制,健全创业扶持政策。完善“政产学研”合作机制,为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提供空间保障。
日前,2021年升级版的大连市创新任务清单出炉:新增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260家,新增高聚能创新主体80个;组织实施揭榜挂帅科技项目60项,攻克“卡脖子”技术10项和关键核心技术50项;重点“带土移植”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及创新创业团队15个,完善“平台+人才+机制”工作模式;2021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80亿元,制定出台《大连市创业导师管理办法》……
高点起笔,乘风破浪,锚定“开放创新之都”,大连已全速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