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过上了好日子,全靠共产党,合作社里有党员干部引路,咱老百姓心里踏实!”在彰武县,经常能听到群众这样发自内心的话。彰武县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学”的基础上,抓住“做”这个关键,瞄准3.4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立足农业大县实际,把扶贫开发同基层党建有机融合,以党支部为核心,以专业合作社为依托,探索建立了“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精准扶贫新模式,通过提供服务脱贫一批、特色产业脱贫一批、资产收益脱贫一批,先后带领1.1万余名贫困人口走出贫困、走向小康。
提供服务——把党支部筑成“桥头堡”
“群众富不富,关键在支部”。彰武县把增强党支部致富能力作为“两学一做”的重点,全力抓班子促发展,带动困难群众增强信心,为贫困户发展生产提供优质服务,把党支部筑成带富的“桥头堡”。
彰武县扎实开展“合作社里党旗红”活动,把党支部建在合作社,并引领合作社发展,为贫困户提供资金和技术服务。
哈尔套镇的富有村富裕蔬菜合作社是村党支部书记组织成立的合作社,并在合作社内部成立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为农户担保借贷款、组织合作社统一进料节省成本、组织党员干部学习技术为村民提供服务等,不仅让村里的农户富裕了起来,还辐射带动了周边村屯农户共同致富。全村年销售香瓜、蔬菜140多万斤,把蔬菜卖到了长春、哈尔滨及国外,与沈阳超市进行了农超对接,还带回了外地的客商,把富有村变成了棚菜生产销售集散地。目前,全村建设1200栋冷棚、800栋土暖棚和一座年储320吨的蔬菜保鲜库。
像富有村一样,目前,全县184个村党支部中有40%成立了村集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中,3家合作社党组织被评为“省级党建示范社”。凭借着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和党支部的引领作用,彰武县1万余名贫困户实现了脱贫。
特色产业——把党员育成“领头雁”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瞧干部。彰武县把提升农村党员干部的“双带”能力列为合格党员的重要标准,着力培养党员干部发挥“领头雁”作用。
“先替困难群众趟出一条致富路。”五峰镇乱山子村党员干部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乱山子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既没有资源,又没有产业,全村2686口人中20%是贫困人口。村党支部书记董春龙说:“想摆脱贫困,必须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发展高效农业!”他自筹资金带领村班子先干起来,第一年就发展了242亩棚栽葡萄和蔬菜。葡萄上市后,暖棚亩收入达7.2万元,利润4万元,冷棚亩收入4万元,利润1.5万元,村民们看到了甜头儿,纷纷找到村里,要跟着一起干。于是,乱山子村合作社成立起来,200多亩新建冷棚也建起来了,村里先后培养党员“四大户”和致富带头人29人,占党员总数的40%。截至目前,通过发展合作社果蔬生产加工,已帮助全村200多人摆脱了贫困。
群雁高飞头雁领。目前,彰武县全县范围内158名村党支部书记带头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在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中打造了红干椒、树莓、有机杂粮、山药等一批高效农作物,让靠土地生存的贫困户找到了新的致富路。
资产收益——把资源变成“传家宝”
“扶上马送一程。”彰武县对有脱贫能力、有致富愿望的贫困户,逐步吸纳到村办合作社中,不仅帮助他们脱贫,还通过资源整合、资产收入帮扶等形式,采取一帮十、十帮百的“滚雪球”方式,带动他们共同致富。
彰武县转变脱贫攻坚思路,变输血为造血,结合沈阜20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大会战,制订惠民工程计划,通过整合资金,投入设施农业、乡村旅游、光伏建设等项目,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西六家子乡四家子村党支部建立了果蔬专业合作社,集中村部分土地资源发展设施农业,把15户贫困户的110亩土地以每亩每年800至1000元的价格流转或入股到村合作社,通过土地入股吃红利的办法,让他们享受到示范带建设带来的好处。
全县注重资源整合,采取扶贫专项资金补贴、派驻驻村扶贫工作队、选派第一书记等办法,集中多方力量,助力脱贫攻坚。全县共拨付了734.4万元产业扶持和资产收益资金扶持贫困户脱贫。
只有创新,才能发展。彰武县“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脱贫攻坚新模式,让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的政治核心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党员成了群众致富的“主心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