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报道 > 新闻报道 多彩文化生活沁润精神家园
多彩文化生活沁润精神家园
【2021-08-08 来源:辽宁日报】

“茶余饭后劲歌舞,星期礼拜作书画。图书馆里书声朗,篮球场上球艺佳……新的征程新起点,团结奋斗齐治家。”近日,在沈阳市辽中区皮家堡村,会计丁超向记者展示了自己创作的一首顺口溜《文明村的诞生记和发展改革史》,并特意在题下标注——“亲历皮家堡村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和改革进程中取得的丰硕成果有感而发”。


顺口溜中描写的皮家堡人“劲歌舞”的地方,是分别命名为“升华”和“飞腾”的两个村文化广场,“作书画”的地方叫“蒲水斋”,而“展球艺”的地方是室内篮球馆。


皮家堡村两个文化广场共占地4620平方米,广场中央有雕塑,外有草坪,配套休息长廊、宣传栏、健身器材、路灯等设施,是村里人休闲的好去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文化事业迎来了加快发展的黄金期,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极大丰富。其中,“村文化广场实现全省行政村全覆盖”,就是一项重要成就。


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积极推进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特别把着眼点放在为村民建设集综合文化设施和活动为一体的村文化广场上。到2017年年底,由于部分贫困地区财政困难,全省还有2280个村文化广场待建或不达标。2018年起,省政府精准施策,连续3年将村文化建设列入全省十大民生工程,按照“科学选址、合理规划、突出效能”的原则,明确场地建设标准和场内构筑物、配套文体设施设备,与整合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资源相衔接,尽可能做到村文化广场建成后一年四季都能开展活动。


2018年至2020年三年间,我省投入资金1.14亿元,高标准完成了全省2280个行政村文化广场建设,到2020年底实现全省“一村一广场”目标,补齐了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短板。


每一座村广场,都是村里最美的风景线。目前,村文化广场春夏季利用率达到90%以上,秋冬季利用率也能达到60%至70%,不仅成为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乐园,也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繁荣文明乡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村民素质的主阵地,成为广大村民的精神家园。


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近年来我省着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推进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已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的五级公共文化体系。


截至目前,我省有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29家、国有博物馆78家、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23家。全省图书馆、文化馆(站)全部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率达到90%以上。到去年底,全省62个县级文化馆建设分馆552个,59个县级图书馆建设分馆877个。


全省完成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整合。数字公共文化服务覆盖城乡,“辽宁文化云平台”建设以其领先的技术、丰富的内容居全国同行之首,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到99.4%以上。依托“辽宁文化云平台”设立“点单式”服务窗口,仅2020年我省就组织22个演出团体开展戏曲进乡村活动308场,把最好的“精神食粮”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送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的同时,广大群众有愿望也有机会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我省,常年活跃在基层的文艺业务骨干有2800余人,注册文化志愿者10万余人,不同组织方式、不同艺术门类活跃在城镇乡村(社区)的群众文化艺术团组2.7万余支,经常性参加活动人数达2000万。人们在参与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中,展示自我,享受快乐,陶冶情操,感受幸福生活。


如今,皮家堡村舞蹈队队长姜菲带着村里的老姐妹跳舞已有10年了。舞蹈队日益壮大,也跳出了名气,刘二堡镇文化节等活动常邀请她们去表演节目。“日子好了,大家就一起乐和乐和!” 姜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