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科技资源优势明显。拥有高校114所,国家重点实验室14个,中科院驻辽院所6所,两院院士56人。如何把创新的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是辽宁面临的重要课题。今年3月初,辽宁公布了首批200个典型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和100项“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榜单,旨在加强支持引导,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
辽宁在创新上既有潜力,又有机遇,科学的顶层设计和高效的资源配置尤为重要。为此,辽宁省科技厅联合省内多部门编制的《辽宁省科技创新条例》即将出台。新条例突出辽宁特色,力求务实管用,明确了加大刚性投入、建立容错试错机制等要点,推动科技创新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辽宁高校众多,但国家级顶尖创新平台少,特别是大科学装置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亟待突破。在新一轮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中,辽宁力求抢早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创建东北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推进先进材料、智能制造、精细化工3个研究中心建设,打造贯通产业链上下游、连接创新链各环节的平台体系。
创新能力建设的核心要素是人才,创新动力的核心要素也是人才。为引来人才这个流动的创新源头活水,围绕服务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辽宁优化升级“兴辽英才计划”,正在实施“项目+团队”的“带土移植”工程。
有足够数量的科技企业,方能形成“万马奔腾”的创新局面。辽宁正在实施科技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大力培育“专精特新”,年内将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发展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500家。在全省高新区集聚科技型企业等重点科技资源,打造东北创新策源地。创新“高地”一旦成形,“洼地”效应随之产生,辽宁就会动力澎湃、加速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