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彰武县大冷镇的万亩稻田渐披金黄。今年68岁的村民王炳军在彰武土生土长,在他的记忆里,这还是第一次在家门口种水稻,等秋收。
王炳军对于今年收成的期待开始于去年6月,在彰武县开工的柳河综合治理工程。由省水资源管理集团投资30亿元建设的这项工程,一期就是引入闹德海水库的水源作为农业用水,将周边的大冷镇、满堂红镇、冯家镇3个乡镇10个行政村的1万2千亩旱田改成水田。
1952年,全国第一个固沙造林研究所在彰武县章古台镇成立,第一任所长刘斌带领年轻人就着咸菜啃玉米面饼子,住土坯房,点煤油灯,开启了彰武人治沙的艰辛历程。
此后的70年里,一代又一代治沙人探索出的一整套灌木综合固沙方法,被誉为中国三大治沙方法之一;他们在滚滚黄沙的章古台营造了新中国第一片樟子松试验示范林,并在全省推广樟子松固沙造林4万公顷,有效遏制了科尔沁沙地的南侵,保护了沈阳等辽宁中部城市的生态安全。他们还向全国14个省(区)推广了固沙造林技术,带动“三北”地区固沙造林达100万公顷,产生了巨大的生态效应、社会效应、经济效益
然而,风沙治住了,贫瘠无力的沙性土地上,种植效益却依然微乎其微。
2013年,彰武县决定引入华能、三峡、华电、辽能等新能源项目,利用荒漠化严重的低效能土地,实施“光伏锁沙”示范工程。
“以光锁沙”有效缓解了当地政府的财政压力,实现了投入一次、固沙长久的生态效益;通过土地流转、吸纳进场务工等渠道,也有效解决了当地农民收入低,收入来源单一的突出问题。
满心期待等侯今年秋收的王炳军,现在也是这片稻田的看水工,每个月有4000块钱的务工收入。按照“聚集水、留住水、涵养水”的生态建设思路,彰武县现在正在大力实施“以水含沙”工程。依托柳河综合治理项目,打造一个绿色观光生态廊道,推动柳河沿线10个乡镇生态的全面改善,同步实现宜居兴业,走出一条生态治理与乡村振兴的共赢道路。
而支撑这一规划逐步变为现实的,将是这一代彰武人从前辈那里继承而来的“矢志不移、永不退缩、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宝贵治沙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