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报道 > 新闻报道 把“黑土地”当大熊猫 做特色农业“富”文章
把“黑土地”当大熊猫 做特色农业“富”文章
【2021-11-11 来源:抚顺日报社】

      为了写好特色农业这篇“富”文章,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落实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聚焦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足生态资源和特色产业优势,聚力推进特色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已经初步构建了东部山区特色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助推了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夯实了乡村全面振兴基石。

发展绿色农业 打赢土地保卫战

      宝贵的黑土地是粮仓的根基,是饭碗的底气,为了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我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绿色发展融入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每一个环节、深入到每一个领域,优质安全农产品供给大幅增加,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今年,全市计划新建高标准农田21.03万亩,目前已全部开工建设,完成保护性耕作作业面积11.5182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57.6万亩、水肥一体化51.5万亩、绿色防控54万亩,农药化肥使用量零增长。成功创建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县3个,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8%以上;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现有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5%以上。其中新宾满族自治县被列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抚顺县荣获辽宁省有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目前,全市绿色食品认证面积达12万亩、生产主体28家、产品39个,有机食品认证面积达12.5万亩、生产主体38个、产品83个,农产品检测合格率达到99%以上。推动绿色农产品走出抚顺,全面抢占沈阳、北京、福建、上海和江苏等地市场,“抚顺制造”的绿色农产品品牌效应初步显现。

助推特色农业 拓宽农民致富路

       抚顺县的单片木耳,清原的香菇,新宾的人参,这些“小特产”“小切口”推动特色农业发生了“大变化”,我市逐渐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开发格局。

     “寒暖农分异,干湿林牧全,麦菽遍北地,花果布南山。”在立足资源禀赋基础上,我市突出区域特色,在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基础上,大力实施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战略,构建了以道地中药材、食用菌、优质稻米、山野菜等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其中,山野菜产业规模始终位居全省首位,中药材、食用菌生产规模分别位居全省第二位;“清原龙胆”“新宾辽细辛”年交易量分别占全国市场份额82%和70%;新宾满族自治县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林下参”种植、加工和批发集散地;我市的优质米、刺嫩芽、刺五加、大叶芹、蕨菜等成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基地。抚顺县单片木耳、清原龙胆、新宾大米等14个农产品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峡河乡柞蚕、苇子峪镇香瓜和石文镇寒富苹果等7个乡镇获评辽宁省特产之乡称号。

今年,全市新增中药材生产面积1万亩、总量达到104万亩,新增食用菌1500万段、总量达到1.75亿袋,山野菜生产面积达到23.5万亩,新宾永陵镇、清原英额门镇成功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抚顺正在成为全国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

  促进产业融合      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我市探索出了产加销一体、生态循环再利用、休闲观光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子,创建了突出种养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的宏业牧业国家区域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建设了以农产品加工业规模化、集群化、集约化、高效化发展的4个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培育了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08家;先后引进禾丰牧业、田润华食用菌科技示范园、领军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新宾人参小镇(市场)、英额门镇中药材原产地市场建设;“特色农业+新业态”现已成为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增长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