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报道 > 新闻报道 产业扶贫的“阜新方式”
产业扶贫的“阜新方式”
【2021-12-24 来源:阜新市传媒中心】

         在改革的道路上,总是要有先驱者,总是需要为时代担当而不断开创历史纪元。 

         自2013年被确立为首批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以来,阜新以探索可供借鉴、复制的经验模式为己任,在“六个精准”“五个一批”框架内创新举措、先试先行,义无反顾开启扶贫改革之旅。 

         针对深度贫困地区的实际,市委、市政府以践行初心使命的高度政治责任感大胆探索扶贫改革路径,将产业扶贫作为实现稳定脱贫的治本之策,用足用活用好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政策,精准谋划、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全力推进产业精准扶贫。2017年全省产业精准扶贫现场会在阜新召开后,全市进一步明确将产业精准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变“输血”为“造血”,突出产业扶贫的基础性、稳定性、普遍性、持续性作用,全力发展壮大特色扶贫产业,持续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实现更多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分享收益、脱贫致富。 

        今年9月17日,阜蒙县十家子镇南甸子村“第一书记”王久波正在线上卖地瓜并准备起地瓜。因为把村里的地瓜卖到沈阳70个居民小区,王久波这位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下派的扶贫干部被称为“地瓜书记”。在他的带领下,南甸子村今年种植适合烧烤的“烟薯25”品种地瓜,成立了村集体领办的阜蒙县南甸嘉源农业有限公司,建起地瓜种植基地和存储库房,把原村小学校舍改造成地瓜深加工车间,发展生产、存储、加工、销售一条龙地瓜产业,以“公司+基地+贫困户”模式,带动全村6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脱贫和全体村民致富奔小康,现已将村里的45万斤地瓜销售一空,明年计划达到销售80万斤的规模。 

       在彰武县平安镇梨树村兴农养羊专业合作社的羊舍里,经过打毛和防疫的肉羊耳标清晰,白净而健壮。为了发展扶贫产业,梨树村专门成立合作社,以村集体投入和社员入股的方式,建设4000平方米高标准羊舍饲养肉羊。合作社注入50万元扶贫资金购进200只基础母羊繁育,产业效益归57户102名贫困人口,以此实现精准脱贫。村党支部书记徐铭说,这笔钱本金不动,循环使用,力求大力发展这种“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 

        从阜彰两县到区属镇村,无论是“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还是“公司+基地+贫困户”模式,在这场举全市之力展开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中,最终目标都是消除农村贫困,经营主体是合作社或农事企业,而支撑性平台是各类扶贫产业。 

       “确立主导产业是精准中的‘精准’,成为关键中的‘关键’。”市扶贫办负责同志说,全市因地制宜,注重发挥农业特色优势,着力建设“一村一品”,实施以养殖业为重点、种养结合的产业项目,进而推动形成了以优势特色种养业为主导,加工、旅游、电商、光伏等业态并举的多元化扶贫产业发展格局。 

        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3.2亿元,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扶贫项目2575个,全市44196户贫困户每户都有2项以上长期稳定增收的产业扶贫项目,年人均增加收入3500元以上。“六抓六带六推动”产业扶贫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全市“二品一标”生产基地面积450万亩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7417家,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规上企业54户,产值实现130亿元,拉动产业扶贫项目不断做大做强,为贫困人口长期稳定脱贫提供了重要产业支撑。 

       坚持“四个围绕”和“四个覆盖”,以确保产业扶贫把关定向精准和确保扶贫产业到村到户精准,是阜新产业扶贫的基本做法。全市坚持产业项目围绕贫困村和贫困户摆布,贫困户围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脱贫攻坚项目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围绕市场定位产业方向,扶贫资金围绕产业扶贫精准到户。同时,坚持“扶贫车间”覆盖到乡镇、支柱产业覆盖到村、产业项目覆盖到户、技术培训覆盖到人,实现每个乡镇至少有1个“扶贫车间”、每个村都有适合当地实际的支柱产业、每个贫困户都有1—2个产业项目、每个有产业培训需求的贫困人口都得到1—2项技术培训。建立新型农民培训基地2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447人,其中,贫困人口1580人,让贫困人口掌握脱贫致富真本领,激发“宁可苦干、绝不等靠”的内生动力。通过整合村集体闲置办公用房和废旧校舍,共投入扶贫资金3135万元,建设运营扶贫车间167个,占全省扶贫车间总数的38.3%。实施制衣、玩具加工、电子元件等项目28类,安置贫困人口就近就业1270人,人均月工资1500元以上,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全市高度重视扶贫项目的高质量发展,用工业理念狠抓扶贫项目建设,坚持做到政策保障到位、资金支持到位、设施配套到位和金融服务到位。全市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8.2亿元,惠及1.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办理林权、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2800笔、1.5亿元。发放扶贫小额贷款788户、3585.4万元。在全省率先从农信系统选派263名全日制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优秀年轻干部任驻村金融助理,帮助推动产业扶贫项目1447个,发放贷款4.7亿元,为产业扶贫注入更多“金融活水”。共形成扶贫资产639项,涉及资金总量3.15亿元,扶贫资产累计收益1.34亿元,有13.32万人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受益,年均增加贫困人口收入700多元。 

       经过几年来产业扶贫的探索,全市初步构建了扶贫产业化体系、生产体系、经营管理体系和以“扶贫车间”为主的促进贫困人口就业的扶贫模式。正是这些体系和模式相互交融、优势互补、共同发力,推动我市产业精准扶贫实现“县有产业体系、镇有产业链条、村有产业模式、户有产业收益”的目标,为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