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来到宽甸满族自治县步达远镇新安村,走进这里的草莓大棚。大棚里一颗颗鲜红的草莓果实、一朵朵白色的草莓花,在绿油油的草莓叶衬托下,彰显着勃勃生机。
“现在俺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在家门口的草莓棚打工,每个月的收入有4000多块,知足啊。”新安村8组村民孙举利一边忙碌着一边说。孙举利曾是一名建档立卡户,在村里和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通过学习电焊技术,逐步实现脱贫。现在他在草莓大棚打工,每月都有稳定的收入。和他一起在草莓大棚打工的还有当地10名村民,长期工每月收入4000多元钱,临时工每月收入2000多元钱。
记者了解到,新安村有林地、果树面积2570公顷,耕地面积120公顷。下辖8个村民组,共有村民442户、1442人。近年来,新安村依托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板栗、大榛子、中草药、红松、蓝莓、草莓种植和中华蜂养殖等产业势头良好,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乡村振兴前景喜人。
记者从市乡村振兴局了解到,像新安村这样靠创新工作机制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使贫困户实现脱贫增收的村,在丹东不是少数。“2021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我市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摆在头等重要位置来抓,推动脱贫攻坚政策举措和工作体系逐步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确保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明确监测对象和范围,优化监测方式和程序,构建了1500多名乡村干部、驻村干部、第一书记、结对帮扶干部和乡村网格员组成的防返贫监测排查体系,实现防返贫监测网格化管理。同时,建立乡村振兴与医保、卫健、教育、应急管理、农业农村、人社、民政、残联等11个行业部门筛查预警联动机制,开展防返贫预警和信息推送,及时核查跟踪督办。针对2021年的洪涝、寒潮和雨雪影响,及时组织摸底排查,结合防返贫监测信息采集,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
在培育壮大脱贫地区特色产业方面,我市不断提高产业就业帮扶水平,促进脱贫人口收入稳定增长。“通过政策扶持、创新驱动、要素集聚、健全链条,深度开发我市各地资源,着力打造特色主导产业,协调推进三产融合发展,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不断创新推广“脱贫户+特色产业”“脱贫户+龙头企业”“脱贫户+庭院经济”“脱贫户+合作社”“脱贫户+飞地项目”等“1+N”产业发展模式,全年投入资金10097.43万元,实施集体产业帮扶项目110个,推动优质稻、小浆果、食用菌、绒山羊、中华蜂等具有丹东地域特点的特色产业发展。同时,因地制宜发展小畜牧、小种植、小果木、小加工、小商贸等“五小产业”,推广庭院种养、家庭作坊等“庭院经济”,通过提供上门技术服务、签订包销订单、对接供销服务平台等方式,引导脱贫户主动参与,提高“五小产业”“庭院经济”的组织化程度和标准化水平,不断壮大市场规模,为脱贫户提供稳定的增收渠道。
与此同时,大力发展电商扶贫带动消费帮扶。积极创新探索,形成“电商+合作社+脱贫户”“电商+龙头企业+脱贫户”等电商扶贫模式,成立鸭绿江畔党旗红电商产业扶贫联盟,“品味宽甸”“满乡印象”等电商平台的营销网络覆盖全市124个脱贫村和77个涉农乡镇街道,直接带动2200多脱贫户和边缘易致贫户销售产品,年人均增收超过2000元。通过电商扶贫,促进全市各地区和相关部门搭建与脱贫地区种植养殖产品对接平台,引导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级工会组织和各类协会支持开展消费帮扶。
积极做好脱贫人口的稳岗就业工作,制订《丹东市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实施细则》,全年开展农民工线上培训9206人次,对符合申领条件的4783人发放培训补贴143.49万元。依托全市64个乡镇远程培训站点,对有培训意愿的农民工开展技能培训3620人次,针对脱贫人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就业需求,组织开展春风行动、返乡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77场,帮助4085名脱贫人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就近就地就业。全市设置护林、护路、保洁、疫情防控等公益岗位808个,安置脱贫劳动力808人。据统计,我市2021年实现已脱贫劳动力和边缘易致贫人口返岗复工11804人,是2020年的121.5%。
在巩固拓展教育扶贫成果方面,制定全市教育扶贫2021年工作要点,继续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和控辍保学工作,严格落实各类学生资助政策,资助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439人。继续实施台账报送制度,确保建档立卡家庭学生辍学率动态清零。同时,开展非建档立卡家庭适龄儿童辍学情况摸排工作,巩固控辍保学工作成果。争取资金5150万元,为83所农村中小学薄弱学校改造校舍及附属设施14.37万平方米。
在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方面,利用全国健康扶贫动态管理系统,加强对脱贫患者返贫致贫风险监测预警,防止因病返贫致贫。组建家庭医疗服务团队1631个,签约建档立卡户21937户,对脱贫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个摸排,确保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空白点”动态清零,保障农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坚持“先诊疗后付费”制度,对脱贫人口30种大病集中救治3159人。
在巩固拓展安全住房成果方面,建立了农村脱贫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体系,实行定期体检制度,在发生特殊天气情况后立即开展排查,对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危房改造范围,实现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有保障。2021年,全市摸排改造不安全住房247户,落实“温暖工程”678户。
在巩固拓展安全饮水成果方面,出台《丹东市巩固拓展农村供水脱贫攻坚成果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对包括22037户脱贫户、172户边缘易致贫户在内的农户进行饮水安全集中排查。
在巩固拓展低保兜底成果方面,出台《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孤儿基本生活养育和60年代精简退职职工生活补助标准》;完善基本医保普惠政策,对脱贫人口中的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参加居民医保实行个人“零缴费”,全市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参保率达到100%。我市还强化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梯次减负作用,全市通过医疗救助资金渠道资助低保、特困人员、低收入家庭参加城乡居民医保7.4万人。(本报记者 邢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