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报道 > 新闻报道 笃定高质量发展不动摇 ——“直通两会”厅局长访谈
笃定高质量发展不动摇 ——“直通两会”厅局长访谈
【2022-01-21 来源:辽宁日报】

以工业振兴引领全面振兴

——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苗治民

本报记者 关艳玲

工业兴则辽宁兴。“2021年,省工信厅聚焦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实现了‘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苗治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苗治民介绍,一年来,省工信厅坚持打基础、利长远,制定行动计划,落实配套文件,争取资金支持。项目推进更加注重全生命周期服务;工作推动更加注重数字化平台管理;企业服务更加注重个性化精准化;机制完善更加注重省市县协同联动,解决了“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

苗治民表示,2021年,我省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速高于全国26.9个百分点,居全国第二位;集成电路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多项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24%;化工精细化率达42.3%,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鞍钢本钢实现重组,重组后的鞍钢集团以6300万吨粗钢产能位列中国第二、世界第三;5G基站数量5万个、工业上云企业2万家,均比2020年实现数量翻倍……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工业振兴引领全面振兴。苗治民表示,2022年,省工信厅将精准施策,奋力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解决如何“干得好”“干出成效”的问题。

“装备、石化、冶金是我省的支柱产业,去年1至11月,主营业务收入占全部规上工业的76.4%。”苗治民介绍,聚焦固根基,一方面要稳运行,多措并举稳住三大行业,完成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的目标,为经济大盘提供支撑。另一方面要谋发展,加快核心产业万亿级基地建设,也就是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世界级石化和精细化工产业基地、世界级冶金新材料产业基地,为国家产业安全提供保障。

围绕锻长板,苗治民表示,发挥我省产业数字化的场景资源优势,开展撮合对接、试点示范、诊断服务,办好2022年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支持企业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发挥数字产业化的数据资源优势,开展工业大数据应用试点示范,完善工业大数据交易平台,挖掘“数据金矿”。

针对补短板,苗治民介绍,要补“卡脖子”技术短板,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深化产学研结合,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加大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推广应用力度。要补产业链短板,提升24条产业链头部企业辽宁配套率,开展整零共同体示范,推进产业链招商。

针对我省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科技型企业市场主体少、规模小、发展质量不高等弱项,苗治民表示,新的一年,要抓“规做精”,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产业链领航企业。要抓“精上市”,推动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市,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让辽宁沃土上新苗越来越多、茁壮成长。

稳住“米袋子” 确保“菜篮子”

——访省农业农村厅厅长陈健

本报记者 陈博雅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是辽宁肩负的光荣使命。2022年,我省将如何稳定粮食生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省农业农村厅厅长陈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我省粮食生产要努力实现“一稳定、两提高、五加强”。

陈健说,“一稳定”,就是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坚决完成国家下达的粮食播种面积和大豆播种面积目标任务,为夺取全年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两提高”,就是要提高单产水平,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围绕“两提高”,我省将着重从五个方面加强工作落实。

一是加强党政同责,强化目标考核和责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共同扛稳维护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二是加强耕地用途管控,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遏制耕地“非农化”,严防“非粮化”。三是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实施黑土地保护600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390万亩,落实保护性耕作面积1000万亩,切实保护好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四是加强科技支撑。遴选推广适宜不同区域种植的高产、优质、抗逆、宜机收优良品种,推广玉米密植高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水稻工厂化基质育苗技术等农业主推技术,稳定提高粮食单产水平。五是加强防灾减灾。及时发布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和农业防范指导意见,推进科学防灾减灾。开展“虫口夺粮保丰收”行动,强化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推进区域间联防联控和应急防治,确保重大病虫害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实现“虫口夺粮”保丰收。

在确保“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方面,陈健表示,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去年设施蔬菜播种面积达185万亩,总产量980万吨。当前,正值冬春设施蔬菜生产旺季,预计1月份,全省设施蔬菜产量达90万吨,在保障本省需求的基础上,部分蔬菜产品还可外销。同时,我省城乡居民及部分经销企业的秋菜存储量在85万吨左右,可有效保障全省居民冬春蔬菜消费。

作为生猪生产大省,我省猪肉产量可保证本省消费,在政策措施和市场行情带动下,预计春节期间生猪生产保持盈利,猪肉供需总体平稳。此外,我省其他畜产品的生产效益较为可观,盈利均达到近年来较好水平,牛肉、羊肉、牛奶、禽肉、禽蛋等产品供应充足,春节期间畜产品市场供应有充分保障。

陈健介绍,今冬明春,全省水产品市场供应充足,能够满足人们日常以及春节消费需求。随着春节将至,部分品种价格会略有上升,但仍将在合理区间运行。

此外,我省采取多种措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主要体现为“一网、一证、一通道”。“一网”,即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监测行动,2021年我省蔬菜和水果的总体合格率达98.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全省农产品质量总体安全;“一证”,即以推进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为突破口,积极推进承诺达标合格证和市场准入相衔接,确保“菜篮子”产品不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件;“一通道”,即认真落实重点农产品市场价格监管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对运输符合《鲜活农产品品种目录》的产品且经出口查验合格的车辆开通“绿色通道”。

加快汇聚创新资源构筑创新“高地”

——访省科技厅厅长王力威

本报记者 关艳玲 孔爱群

“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了今年科技创新工作重点任务,省科技厅作为科技管理部门,要全力抓好落实,加快汇聚创新资源,构筑创新‘高地’,在全省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省科技厅厅长王力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王力威介绍,省科技厅将以中试基地建设、推动科研单位与企业之间的对接撮合为切入点,加快科研成果在辽宁落地转化,促进科技产业化。今年将集中力量建设20个中试基地,开展撮合对接活动200场,实现科技成果在辽宁本地转化率进一步提升。一方面梳理省内重点科技成果,建立先进适用科技成果项目库;另一方面聚焦中试环节,制定全省中试基地建设方案,树立“辽宁(盘锦)精细化工中试示范基地”典型,在重点产业领域布局一批中试基地;同时以东北科技大市场为龙头,建立覆盖全省的技术交易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加大高新区建设力度,省科技厅将用好政府产业引导资金,用足金融支持科技政策,用心为企业做好服务,全力做大科技企业群体。王力威介绍,过去一年,我省通过实施科技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以上,总数超过8000家;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4000家以上,总数超过14000家;新增潜在“独角兽”企业5家、“雏鹰”企业798家、“瞪羚”企业215家,累计达到3181家;创新推出“科技招商”工作方式,促成82个重点科技企业项目落地,总投资177.2亿元。今年,我省要努力实现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00家以上,科技中小企业4000家以上。

王力威介绍,围绕辽宁打造3个世界级产业基地的目标,省科技厅将加快推进辽宁材料实验室、精细化工实验室、智能制造实验室建设,力争上半年挂牌运行,为产业提升赋能。今年通过省部会商、院地合作、省市联动,争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7个以上,布局建设省级创新平台100个以上。要加快沈阳浑南科技城、大连英歌石科学城建设,为重大科技平台、大科学装置建设提供配套保障。

围绕继续做好制度创新,省科技厅落实科技改革三年攻坚计划,完善配套政策措施,推动各类科技政策扎实落地。开展“产学研联盟”“揭榜挂帅”“带土移植”等工程,让企业成为创新创业的主体。省市都要充分发挥联盟引领作用,树立一批标杆联盟,引导“盟主”企业牵头,联合优势科研单位和相关配套企业,围绕产业上下游进行集成攻关。

王力威表示,落实“揭榜挂帅”机制,重点在新材料、精细化工、高端装备制造、半导体芯片制造设备、工业基础软件、航空、生物医药、绿色低碳、种业及现代农业等方向,力争突破关键核心技术200项以上,研制重大创新产品100个以上。

同时,建设企业研发机构,健全“项目+平台+人才”机制,引导省内外人才团队参与科研攻关。依托“兴辽英才计划”和国家级人才计划,重点在沈阳、大连培育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依托省自然科学基金,在各市培育储备一批中青年科技人才。

把事关民生的工作优先抓实抓好

——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李安财

本报记者 徐铁英 陈博雅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着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为民生主管部门,在保障改善民生方面,省人社厅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共同富裕目标,聚焦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事关民生的工作优先抓实抓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李安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李安财说,省人社厅将着眼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优先导向,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就业扩容提质,今年力争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

李安财表示,为完成全年就业目标,省人社厅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包括突出市场主体扩就业,优化升级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培育1万名创业带头人,做大就业“蓄水池”。突出重点群体兜底线,抓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开发储备40万个以上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办好“帮扶6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民生实事,精准帮助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等群体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突出稳定就业防风险,强化技能培训,增强就业稳定性,培训30万名技能劳动者,发放15万张职业培训券,管好用好培训经费,加强就业失业监测,完善裁员预警和节制机制,防范失业风险。

围绕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李安财介绍,省人社厅将建立确保养老金等各项社保待遇按时足额发放的长效机制,巩固企业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并实现与全国统筹有机对接,按照国家部署提高各项社保待遇水平,持续提升社保服务水平,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对于如何做好人才工作,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李安财表示,省人社厅将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和“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聚焦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和构建“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格局,采取多种有效手段精准引育留用人才,2022年力争实现新增专业技术人才9万人、高技能人才5万人,引进高层次人才1000人。

在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李安财指出,今年,我省将继续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加大人事人才领域“放管服”改革力度。持续落实用人单位自主权,放开放活人才管理,为人才发展松绑减负。以重点产业需求为导向创新人才政策,引导和支持高校、科研等单位的高层次人才在辽创新创业、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对接融合。推动职称评审向数字经济、新兴业态等领域拓展,打造中小型科技企业职称评审“直通车”。

李安财介绍,今年我省还将全面实施“技能辽宁”行动,大力培育“辽宁工匠”“大国工匠”,打造“技能强省”。围绕企业和市场需求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推动优质技工院校建设,推进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开展优秀高技能人才评选奖励,营造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良好社会氛围。

在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中取得新成效

——访省商务厅厅长宋彦麟

本报记者 关艳玲

政府工作报告在今年重点工作中明确指出,要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资,狠抓招商引资,深化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对此,省商务厅厅长宋彦麟表示,2022年,省商务厅将瞄准目标不放松,围绕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组织实施“招商引资精准招商”工程,按照“清单化、项目化、工程化”要求狠抓落实,确保全面完成既定目标任务。

2021年全省重大招商活动成效显著,一批重大项目持续签约落地,招商引资实际到位内外资金再创新高。宋彦麟介绍,全省商务招商战线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坚持扩大内资和利用外资相结合,坚持推动项目签约和狠抓落地开工相结合,坚持不懈狠抓招商引资,全省招商引资到位内外资金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快速增长。2022年,省商务厅谋划部署了6个招商引资专项行动,包括高水平办好第三届“辽洽会”;开展“3+N”境内重点招商引资活动;开展产业链招商专项行动,聚焦我省24条重点工业产业链及122家头部企业,开展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开展重点国别地区招商促进行动,聚焦日韩、欧洲等重点地区,全年组织招商促进活动不低于20场;开展外资企业服务提升行动,持续改善投资环境,提振外商在辽投资信心;开展重点签约项目落地推进行动等。

政府工作报告还明确提出“更高水平扩开放,打造开放合作新高地”。东北振兴,对外开放是篇“大文章”,要统筹投资贸易通道平台建设,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宋彦麟介绍,省商务厅承担全省对外开放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2022年要进一步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围绕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深化东北亚区域开放合作,重点加快畅通海陆大通道,全面提升重点开放平台能级,在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中取得新成效。

“我省将开展海陆大通道畅通行动,成立省级工作专班,强力推进这项工作。”宋彦麟介绍,一方面,推进现有通道基础硬联通,打造大连—沈阳—满洲里(二连浩特、霍尔果斯、阿拉山口、绥芬河)—蒙古—俄罗斯—欧洲主通道运能运力,提升长白通丹辅通道支撑效能,推动锡赤朝锦通道建设,加快别雷拉斯特境外枢纽港建设等;另一方面,提高通道服务标准软联通,积极推进通关一体化便利化,推动多式联运“一单制”尽快实施,支持沈阳争创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实施日韩货物经我省北上、西进到达欧洲总量倍增计划,全年辽宁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增长10%以上。

围绕提升开放平台能级,宋彦麟表示,我省将开展自贸试验区深化改革创新行动,明确和推动辽宁自贸试验区新一轮改革试验任务。开展经济开发区创新发展行动,稳妥推动法定机构改革,做好经济开发区赋权,帮助经济开发区扩大对外贸易和招商引资规模。

同时,我省还将开展口岸开放服务提升行动,制定辽宁省口岸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优化完善口岸平台功能,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提高口岸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此外,还将开展对外投资合作提升行动、出口信用保险服务外经贸行动,实施全省商务数字化赋能行动等,为辽宁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提供更大的动力和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