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报道 > 新闻报道 辽芭用中国风格芭蕾讲好中国故事
辽芭用中国风格芭蕾讲好中国故事
【2022-01-22 来源:辽宁日报】

提要

辽宁芭蕾舞团是我国三大芭蕾舞团之一,是中国舞坛一颗璀璨的明珠。自1980年建团以来,创作出大批优秀芭蕾舞剧,其中包括中国题材芭蕾舞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嘎达梅林》《孔雀胆》《二泉映月》《末代皇帝》《花木兰》《八女投江》《铁人》,以及《天鹅湖》《斯巴达克》等多部世界经典芭蕾舞剧。建团42年来,辽芭一直探索芭蕾艺术的民族化发展之路,致力于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素材,将芭蕾艺术与中国舞蹈相融合,重点排演反映地域文化、体现中国品格的原创舞剧作品,屡获国内外大奖,在海内外有着很高的美誉度。辽芭应邀赴五大洲巡演原创芭蕾舞剧,以“芭蕾”这一具有国际性的艺术语言,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探索芭蕾民族化之路 创作体现中国审美品格的芭蕾作品

1980年,主要成员来自于东北鲁艺音乐系舞蹈班的辽宁芭蕾舞团在沈阳成立,成为继中央芭蕾舞团、上海芭蕾舞团之后中国第三支芭蕾舞团。辽宁芭蕾舞团从成立之初继续秉承延安鲁艺精神,坚定地探索芭蕾民族化之路。

建团伊始,辽芭创作的重心就放在了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审美品格的芭蕾作品,并致力于打造让中国观众“看得懂”的民族芭蕾舞剧。成立一年后,辽芭推出一台体现芭蕾民族化探索精神的芭蕾作品专场演出,所有节目为现实题材芭蕾作品,有歌颂革命烈士的独舞《就义歌》《铁窗红花》;有将东北秧歌与芭蕾相结合的《对花》;有将彝族舞蹈融入芭蕾舞之中的《北京喜讯到边寨》等,从中可清晰地看到辽芭创作的努力方向——将外来艺术扎根于本土,探索芭蕾民族化之路,并在此后40余年的艺术实践中不断地坚持并努力着。

在辽芭建团的前十年,改编文学名著、民间故事成为辽芭舞剧选材的主要途径,创作出芭蕾舞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嘎达梅林》《孔雀胆》等,获得普遍认可。这一阶段,辽芭对芭蕾民族化的探索体现在芭蕾舞剧选材的思想性、故事性等方面,不断探索故事内容是否适合芭蕾形式展现,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能否舞蹈化。经舞蹈家们不断求索,选取《梁山伯与祝英台》进行创作,这个民间故事符合舞蹈化的标准,适合排演芭蕾舞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以芭蕾抒情化的艺术语言,演绎出地道的中国民间故事,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征与独特魅力。时任辽芭团长张护立撰文称:“努力学习借鉴外国的芭蕾艺术,包括芭蕾舞各种创作方法、表现方法,是芭蕾民族化建设所必须进行的基本工程。学习与借鉴不等于模仿,更不能替代自己的创造。好的借鉴应该是‘借他人之体还我之魂’。”此后,辽芭又以芭蕾舞剧《孔雀胆》亮相“首届全国舞剧观摩演出”,受到更广泛的肯定。

十年磨一戏 《二泉映月》实现了两个突破

1990年以来,辽芭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进一步探索中国芭蕾民族化之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包括《二泉映月》《末代皇帝》《白蛇传》。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当数大型芭蕾舞剧《二泉映月》。为打造精品,编剧李宝群修改剧本20遍。该剧首演后大获成功,荣获“第二届全国舞剧观摩演出”“优秀剧目奖”,入选“2006-2007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并获评“十大精品剧目”。

编导门文元根据同名二胡独奏曲的两个主题、五次变奏的结构方式,编导出由“湖边琴恋”“古府长恨”“月下炽爱”“天地悲歌”四幕组成的芭蕾舞剧《二泉映月》。这部舞剧巧妙地将听觉艺术转换为视觉艺术,使观众深刻地体悟到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由来以及作曲家坎坷的人生与不屈的人格。这部芭蕾舞剧实现了两个突破,首先,舞剧主人公是一位盲人,在中国芭蕾舞台上,让双目失明的民间音乐家成为主角,这对于芭蕾舞剧创作是一项巨大挑战。其次,《二泉映月》首次实现了欧洲芭蕾与中国民族音乐经典的交汇。不同于《天鹅湖》《睡美人》等欧洲芭蕾与交响乐相交织的编舞手法,芭蕾舞剧《二泉映月》是根据中国经典民乐作品的乐曲结构与艺术风格创编的故事情节,从本质上说就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进行芭蕾舞剧创作。关于这一创作历程,时任辽芭团长王训益感慨道:“每当回首那十年的创作之路,我既欣慰又遗憾。欣慰的是,我们全身心投入创作出一部芭蕾舞剧《二泉映月》,遗憾的是,我们只创作出一部芭蕾舞剧《二泉映月》。”十年磨一戏,《二泉映月》已成为中国芭蕾里程碑式作品。

挖掘本土素材 以芭蕾语汇在世界舞台讲述中国故事

2012年至今,辽宁芭蕾舞团连续创作大型芭蕾舞剧《辽河摇篮曲》《八女投江》《花木兰》《铁人》以及舞蹈作品《茉莉花》等。这些作品对革命历史题材与当代英模题材不断进行探索,努力打造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原创芭蕾作品。

2018年7月,辽芭原创芭蕾舞剧《花木兰》首演。舞蹈界对该剧的评价是:芭蕾舞剧《花木兰》姓“芭”也姓“花”。辽芭团长曲滋娇表示,舞剧《花木兰》在创编过程中努力探索“中国芭蕾如何走向世界,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该剧赴美国、加拿大、毛里求斯、津巴布韦等国家成功巡演,为“中国芭蕾如何走向世界”提供了诸多有益启示。

首先,该剧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学中适合舞蹈化的素材,准确找到了芭蕾艺术的典雅品格与花木兰高尚情操之间的契合点,因而得以用芭蕾语汇向世界述说中国故事。其次,就舞剧的情境营造而言,该剧做到了以舞演剧、剧在舞中,编创者融舞蹈风格的多样性、舞蹈氛围的情态化和舞蹈叙事的多重性于一体,以极其丰富的舞蹈表现手段与情态化叙事,跨越国界,传播中国故事。

辽芭始终把握中国芭蕾艺术独特的风格,不断探索中国舞蹈艺术与芭蕾相融合,综合运用多舞种进行编舞,使其作品在全国乃至世界舞坛独树一帜。编导王勇、陈惠芬与辽芭合作了三部舞剧,在芭蕾舞剧《八女投江》中,根据剧情需要,二位编导恰到好处地运用了东北秧歌、朝鲜族舞蹈等具有地域特色的舞蹈,表现东北各族人民的生活场景。这样的编舞方式使得这些舞段展现出中国舞蹈艺术的韵味,呈现的舞蹈本体仍然是芭蕾。芭蕾舞剧《花木兰》中的中国元素运用得更加充分,将中国古典文学《木兰诗》中的意境以芭蕾的表现手法加以提炼、演绎,中国古典文化之美跃然芭蕾舞台之上。2021年辽芭创排的《铁人》更加大胆地将中国古典舞、民族舞、现代舞进行大幅度融汇,舞蹈与剧情结合得更紧密,舞种的融合更具逻辑性。

由于所创芭蕾舞剧独具中国特色,辽芭在世界舞台上讲述的中国故事更具吸引力。辽芭一方面坚持推出原创芭蕾舞剧,另一方面积极邀请多国芭蕾艺术家合作排演世界经典芭蕾舞剧。2013年、2014年,辽芭邀请俄罗斯芭蕾艺术家格里戈罗维奇联合制作演出芭蕾舞剧《斯巴达克》《罗密欧与朱丽叶》。2017年、2018年,辽芭邀请葡萄牙编导联合创作现代芭蕾舞蹈作品《化蝶》《无词歌》,将古典芭蕾和现代舞创新融合,一方面从独特的角度赋予中国传统故事新意,另一方面也是对芭蕾艺术发展潮流的探索和尝试。2017年,辽芭邀请芭蕾艺术家马拉霍夫为辽芭量身定制世界第25版芭蕾舞剧《天鹅湖》。此外,辽宁芭蕾舞团还与美国、法国、德国、南非等国芭蕾舞团及编导合作创作作品,为中国芭蕾艺术的国际交流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2017年10月,芭蕾舞剧《八女投江》应邀赴俄罗斯演出,备受好评。俄罗斯观众以长达十几分钟的热烈掌声向中国女英雄致敬,向辽芭的艺术家们致敬。由此,辽芭走出国门弘扬中国精神的信心倍增。2019年8月,辽芭赴美国、加拿大进行国际巡演,演出《花木兰》等作品,在世界舞台上开启了讲述中国故事之旅。此次巡演成功入选中宣部“文化走出去”重点项目,以高度的文化自信赢得外国观众的热烈好评。2020年开始,辽芭尝试全新的“组合式文化交流”,用“芭蕾+文创”“芭蕾+非遗”等形式开启文化交流新模式。

中国舞蹈与西方舞蹈基于不同的文明体系与文化背景,各有优长。辽芭并没有将多个舞种进行简单嫁接,而是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产生的舞蹈艺术特征,遵循舞蹈艺术的内在发展规律进行创作。因而得以持续不断创作出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芭蕾舞剧以及舞蹈作品。这些舞剧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度与厚度。芭蕾民族化道路是中国芭蕾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芭蕾如何民族化一直是中国舞蹈界的课题,辽宁芭蕾舞团通过一部又一部极具探索性的舞剧不断地交出精彩的答卷,为中国芭蕾实现民族化发展提供了有益实践,为中国舞蹈贡献了辽宁芭蕾的智慧与力量。

艺文志:

辽芭四部舞剧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项目

辽宁芭蕾舞团创排的《八女投江》《二泉映月》《花木兰》《天鹅湖》四部舞剧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是国家级艺术项目,旨在打造和推广精品力作。此外,辽宁芭蕾舞团还有全国青年芭蕾舞演员培训班、青年芭蕾舞教师培养、青年芭蕾编导人才培养三个项目入选了国家艺术基金项目。

2014年,舞剧《八女投江》入选大型舞台创作项目,《八女投江》讲述了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舍生忘死英勇抗击敌人的故事;

2015年,舞剧《二泉映月》入选传播交流推广项目,《二泉映月》讲述了民间音乐家阿炳坎坷的人生故事;

2016年,舞剧《花木兰》入选大型舞台创作项目,《花木兰》以中国古典文学《木兰诗》为蓝本,讲述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

2016年舞剧《八女投江》入选滚动资助项目;

2017年,舞剧《八女投江》入选国际传播交流推广项目;

2017年,舞剧《天鹅湖》入选传播交流推广项目,《天鹅湖》是世界经典芭蕾舞剧,辽宁芭蕾舞团排演的是世界第25个版本舞剧《天鹅湖》;

2019年,舞剧《花木兰》入选滚动资助项目。

多年来,辽芭舞剧不仅入选了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还获得了全国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等多项国家级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