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报道 > 新闻报道 “企业+合作社+种植户”促增收
“企业+合作社+种植户”促增收
【2022-01-24 来源:丹东日报社】

外面白雪皑皑,蔬菜大棚里却温暖如春。

1月19日,记者来到元宝区蔡家村。蔬菜大棚里,蔬菜长势喜人,村民们正把收获的蔬菜搬上车,运往不远处的包装车间。“马上要过春节了,我们把蔬菜搭配包装成礼盒,送到农贸市场和超市,既满足了市民春节吃菜的需要,又能为村民增收,一举两得。”丹东市元宝区现代化农业发展中心负责人呼延东介绍,通过这种“企业+合作社+种植户”的模式,每年每户菜农可增收2-3万元。

蔡家村地处城郊,以种植蔬菜为主。过去,由于种植品种单一,加上村内人均种植面积小等原因,村民种植的蔬菜经常滞销,收入也相对较低。元宝区委、区政府经过长期市场考察,2014年,在该村成立了10余家合作社。2018年,他们引进社会资本,成立了丹东市元宝区现代化农业发展中心,采用“企业+合作社+种植户”的发展模式,让蔡家村大棚蔬菜产业走上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新路。

企业的参与,对优化、整合村内土地资源,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企业与村民共同投资建设蔬菜大棚,村民按照企业要求种植蔬菜,企业负责销售,所得利润按照大棚投资额和蔬菜生产数量进行分红。在农产品质量方面,企业严格把关,并聘请专家为村民讲解蔬菜种植技术。

“本地蔬菜与外地蔬菜相比,有着新鲜度高、口感好等优势,但价格也比外地蔬菜稍贵。”呼延东介绍,为此,他们把目光瞄向了中高端产品。公司在市内主要市场设立蔡家村农产品销售专卖店,并且积极与市内大型商超进行合作,设立蔬菜专柜,销售蔡家村的蔬菜礼盒以及精品蔬菜等。他们还专门设计了蔡家村的农产品商标和包装,形成品牌效应。根据以往经验,春节期间,他们每天能销售蔬菜近4吨。

蔬菜种植在元宝区有悠久历史。如今,元宝区正实施“一村一品”助力乡村振兴,通过发展总部经济,以本地区特有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同时,通过政府的鼓励、扶持、引导,让合作社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统一技术、统一指导、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模式,在不同行业,合作社抱团取暖,解决产品出路问题,共同抵御市场风险。 (本报记者 李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