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靠山屯,依山而立。在沈阳,辽中区、新民市、法库县、康平县各有一个靠山屯村。朴素的村名中,有着与大山共振的脉搏,有着与山林共鸣的涛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然吹响,靠山屯是否能够不负使命、勇立潮头?靠山屯,如今靠什么?
我们走进这些村庄,与一个又一个勤劳、勇敢、智慧的靠山屯人交谈,感受他们坚韧不拔的韧劲儿、久久为功的心气儿。他们正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自己的美好生活。
靠山屯人身上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却是新时代辽宁人砥砺奋进的一个缩影。
村情档案
村名:沈阳市辽中区杨士岗镇靠山屯村
人口:1536人
特色产业:饲料厂、蔬菜大棚、养鸡场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万元
村名由来:最初这里是王姓人家居住,被称为王家庄,后来因为移民,又有张姓、李姓人家来此开荒种地。清顺治八年(1651年),村民商议起村名,因为村子东西北三面都有土山岗,故名靠山屯。
靠的是心齐
从京哈高速的高花收费站下来,距离沈阳市辽中区杨士岗镇靠山屯村只不到10分钟的车程。
平坦的乡路上,近处是规整有序的民居、大棚,远处是成片的树林以及一望无际的农田,视野开阔,一马平川……这个靠山屯,没有山。
“靠山屯原本是有山的。”村党总支书记王通说,几年前,因为村子附近建设高铁,三座土山岗被夷平了。
“山没了,却留下了规整的平地,村里组织大家种上了树。这些经济林,是现在村集体经济的一个主要进项。”王通十分自豪:“现在,村里账面上的存款就有200多万元,在杨士岗镇首屈一指。”
靠山屯最赚钱的产业当数村北的那几个鱼塘,是村里当之无愧的“聚宝盆”。
“靠山屯能够从过去的负债村蜕变为今天的富裕村,都得从王通主张鱼塘改造说起。”村里的饲料厂厂主方田十分钦佩王通的作为。2000年,他与王通先后回乡,他筹建饲料厂,王通担任村主任。那时的靠山屯没有村集体经济,大家的日子不好过,村民有强烈的“恨穷”意识,人人都渴望改变,老支书把在外做生意的“能耐人”王通喊回来,希望他能带领大家走上致富之路。
王通上任了。面对村里缺钱的现状,走南闯北的他把目光投向了那个从小在里面游泳的湖,“如果能够改造成鱼塘,收入肯定可观”。他希望借此盘活集体经济,打个漂亮的“翻身仗”。
说干就干,王通把村委会干部召集起来,提出了修建鱼塘的主张,利用承包资金解决水田灌溉问题。大家都认为可行,然而启动资金却成了难题。“我们村委心齐,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了办好这件事,村委每人出5万元,剩下的钱我想办法找朋友借。资金有了,改造线路,打井,安水泵,4000多亩地的灌溉得到解决,年年丰收,鱼塘年年有收入,村集体的经济越来越好。”王通回忆。
村里有钱了,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解百姓之难,排百姓之忧。
打井,解决饮水安全问题;修路,让坑坑洼洼的乡间道路变为如今的柏油路;厕所改造,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村民李天斗说:“村里年年都有新变化,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靠山屯村共有4200亩水田,如今已全面实现机械化生产。李天斗说:“村里有4家水稻合作社,从种植到收割一条龙服务,一点儿都不用操心,只要看好水就行了。”
村里的水田都配备了电机井,机器损坏了,村里出钱修。地里不需要人手,村里的劳动力被解放出来,有的人在沈阳城里务工,有的人在附近企业上班,还有的人就在家门口打工。
菜农王巨双前年回家经营蔬菜大棚,记者采访当天,他家的蔬菜正好卖出好价。“9个大棚,生产周期三四十天,活儿多,几乎每天都需要雇人。”王巨双说:“如今村里70多岁的老太太都在打工,一个月挣个2000块不成问题。”
人心齐,泰山移。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兴旺,王通说:“我们村,靠的是人心齐。”
村情档案
村名:沈阳新民市新农村镇靠山屯村
人口:1403人
特色产业:寒富苹果产业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
村史:清顺治年间建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因背靠旺古巴山而得名。
靠的是转型
“距离靠山屯苹果采摘园17公里”“距离靠山屯苹果采摘园14公里”……从高速口下来,每逢岔路,总能看到这样的指引牌。新民市的新农村镇被誉为“寒富苹果之乡”,而新农村镇的靠山屯村则是远近闻名的“寒富苹果第一村”。
进入靠山屯村,恍然有种进入城镇的错觉。平坦的柏油路走到头,是一片栉比有序的住宅楼,楼下有为民服务站、农家书屋、便民超市、卫生室,还有一个宽阔的健身休闲广场。沐浴着冬日的阳光,三五成群的老人正在广场上健身。
楼宇林立,村容整洁,这都得益于“农民集中上楼工程”的实施。村党总支书记孟繁儒告诉记者,前几年,村里积极抓住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政策机遇,为全村404户村民选址新建住宅小区,共建设住宅楼11栋、老年之家2栋,2015年竣工。
“根据拆迁补偿办法,平均每户农民腰揣10万元‘存折’入住新村。”孟繁儒说,“村民上楼后,物业由村里负责,不收取物业费,采暖费村里负责一半,电费也由村里承担。”
村里的老年人公寓共有71套,是免费提供给65岁以上的老年人居住的。韩恩多老人今年81岁,已经在老年人公寓住了6年,他说:“现在住的环境很好,每天都心情舒畅。”
村容美,日子更美。在居住区外,漫山遍野的果树是靠山屯人过好日子的底气。
靠山屯村北高南低,属于半丘陵地貌,优越的地理环境最适合种植寒富苹果。凭借乡村振兴的东风,从2014年到2021年,靠山屯村承办了8届寒富苹果采摘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成功叫响了靠山屯寒富苹果的品牌。
靠山屯现有寒富苹果种植面积3000亩,为了发展这项特色经济,村委铆足了劲儿。为了解决苹果运输难题,村委积极整修道路,购置车辆设备,成立运输队、装卸队;为了解决苹果贮藏难的问题,村里修建了两座果蔬冷库,可贮藏果蔬6400万斤,免费提供给村民使用;为了解决苹果销售难的问题,村委会积极协调电商平台来村里做直播。
走进果蔬冷库,记者看到,空旷的空间里只有零星几处存放着苹果,孟繁儒说:“今年的苹果差不多都卖光了,这些都是留着自己吃的。”
近两年,寒富苹果市场不景气,面对转型难题,靠山屯人选择多元化发展。村民石岩是寒富苹果种植合作社的理事长,他说:“在寒富苹果进入盛果期的前五年,可以在林下种植辣椒、南瓜、花生等增加收益。”
“多管齐下”才是硬道理。2020年春,靠山屯又借助上级发展壮大村集体资金,流转老化、病虫害果园150余亩进行更新换代,建设了总投资190万元的高标准鸡心果项目基地,栽植鸡心果树1.3万株,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村里还在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块开发了800亩暖棚葡萄,每亩收益能达到3万元。
孟繁儒说:“我们村,通过转型长存。”
村情档案
村名:沈阳市法库县丁家房镇靠山屯村
人口:1272人
特色产业:种养殖业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2万元
村名由来:清乾隆年间,有付、韩、杨三户人家从山东逃荒来此垦荒定居,日久成村。因村落建在山脚下,近山而居,所以取名靠山屯。
靠的是勤快
隆冬时节,早已收割完庄稼的田野上阳光正好,玉米秸秆成捆摆在田间,数十头牛闲散地遍布其中,啃食着地里的庄稼茬子。在法库县丁家房镇的靠山屯村,这就是村里放牛人的日常写照。
2021年12月19日中午,在导航的指引下,记者驱车来到靠山屯村。在村东头的第一个院落里,国旗飘扬,几个健身器材陈列院中,“争第一、创唯一”的牌匾仿佛向人们展示着这个村庄的精气神,这里就是靠山屯村委会所在地。
村党支部书记霍凤田年近花甲,已经在村委会干了半辈子,在他的眼中,靠山屯人一直都有敢拼敢闯的劲儿。
靠山屯村背靠东大山,村域内还有南大山、李坟山等几个山头,耕地面积6000余亩,村里373户村民多数种植玉米,其中有88户从事养殖业。
养殖业风险大,“家有万贯,带毛的不算”,在养殖过程中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做不好,就很难赚到钱,甚至赔钱。霍凤田介绍:“我们村历来都有养猪、养牛、养羊的传统,养殖的经验都是祖辈传下来的。”
走进村庄,记者发现家家户户都在院里、门外堆放着玉米秸秆、玉米芯。霍凤田解释:“庄户人家的秸秆都是宝,地里剩下的秸秆一点儿都不浪费,都给牛羊做饲料了。”
环顾全村,功能齐备的机械设备特别引人注目。“如今农业不断走向机械化,给咱们农民省了不少力,大大提高了收成!”霍凤田笑着说。
近些年,邻村纷纷将山头包出去,补贴村里的收入。有人劝霍凤田也把村里的山林地包出去,他没有同意:“村里养殖户每年夏天都在山里放牛羊,把山承包出去,这些养殖户怎么办?损害村民利益的事咱不能干。”
48岁的佟艳梅是村里的养殖户,她与丈夫两人养了上百头猪、大小16头牛,还要侍弄70多亩地。“每天起早贪黑,就是挣个辛苦钱!”她每天清晨5点半起床,到晚上6点半才能得闲,丈夫更辛苦,为了给猪、牛磨料,常常要熬到后半夜。
辛苦归辛苦,佟艳梅的眼中有光,充满着对未来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她的两个孩子,女儿已经结婚,在县城工作,儿子还小,上小学六年级。“只要人勤快,日子就能红火起来。我现在的目标就是把猪牛养好,让孩子好好上学,将来给他买个房,日子会越过越美!”
勤劳努力刻在靠山屯人的基因里,他们相信,只要肯付出,就会过上好日子。
天道酬勤,自强不息。霍凤田说:“我们村,依靠勤劳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