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在辽宁1.6万多个村庄中,有两个特别“时尚”的名字。一个是“上网”,全省名字带“网”的村庄共有13个;一个是创业,全省叫“创业”的村庄共有两个。
同样带“网”,这个村名中的“上网”和我们平时生活中所说的“上网”含义却大相径庭。几百年前,最早的上网村人随着“闯关东”的洪流,一路艰辛地来到这里。如今,那曾经简陋的茅草棚早已消失不见,上网村带着这个“超前时尚”的地名,在岁月与时代的冲刷下,展露出全新的面貌。
同为“创业”,无论是调兵山市大明镇的创业村,还是盘山县甜水镇的创业村,都是村民们一锹一镐“创”出的美丽村庄。
村情档案
村名:盘山县甜水镇创业村
人口:1547人
特色产业:赴韩国务工、种植业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万元
村名由来: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时任创业村书记的郑基守号召东北50个县的朝鲜族百姓到盘锦继续开发荒地,1976年正式成立创业村。
86岁的卢海彩是盘山县甜水镇创业村的老会计,74岁的金灿渊是前村委会主任。对于创业村村名的来历,两人都是历历在目。
“上世纪70年代,时任创业村书记的郑基守号召东北50个县的朝鲜族聚居的百姓到创业村开荒。”金灿渊说,创业村的居民大多是那时候来到这里的。“当时创业村户数有300余户,人口近1300人,都是朝鲜族!”
“那时候这儿就是一片大苇塘,荒无人烟,想要落脚首先要解决的是粮食和住房问题。所以当时很多村民白天开垦生产,晚上在临时搭建的简易房屋生活。当时也没有啥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工具,土地都是大伙用双手一点一点开垦出来的。”金灿渊说:“当时住的都是茅草棚,一根棍子搭起来就当毛巾杆,早上起来毛巾都冻上了。躺在屋子里睡觉,直接抬头就能看见星星!村民在齐腰深的水里挖苇根,很多村民脚都泡起皮了!”
经过两年的艰苦创业,村内的基本生活状况才初见成效。“后来有一部分村民分出去,又成立了一个村,就是现在的二创村。”金灿渊说:“正是因为有当年朝鲜族同胞在这片土地上的辛勤耕耘和勇于奋进的创业精神,我们村才有资格叫创业村。”
“茅草屋”成“金招牌”
卢海彩提到了村里建小学校的过程:“当时由各地聚居过来的朝鲜族村民里有很多老师,经过上级教育部门批准,成立了创业村小学校,刚建校时学生就有300多名,教职工40余人。在农村的学校里也算得上比较大的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土地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创业村也顺应历史潮流,改田分地将所开垦的土地分到农民手中,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提高了生活质量。
上世纪80年代,村里开了一家朝鲜族风味饭店,取名叫“茅草屋”!“因为朝鲜族传统民居就是茅草屋嘛,所以饭店就叫了这个名字,当时这家饭店特别火爆,纯正浓郁的朝鲜族风味吸引了大批城里人不惜驱车百里来品尝民族风味,也给村里带来不少收入!”
同时村民们还制作朝鲜族风味辣白菜和萝卜干到市场售卖,上乘的质量和纯正的口味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我们现在正准备筹建朝鲜族风味辣白菜和萝卜干等特色咸菜生产基地,逐步实现咸菜生产的产业化,带动创业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增加村民人均收入。”创业村村党支部书记金天植说。
如今,茅草屋饭店仍然在营业中,房子还是当年的那幢老房子,但时光早已走过数十年,现在的茅草屋已经成为创业村的一块金字招牌,吸引着四方游客来这里品尝美食。
特色经济成就美好新生活
浓郁的朝鲜族风情如今已经成为创业村的标志,而创业村的创业基因也一直在村民血脉中延续。
金天植告诉记者,如今创业村正积极发展旅游业,民宿产业就是其中一项。创业村有田园美景、朝鲜族风情等特殊旅游资源,美丽乡村建设持续升温,也为发展民宿旅游业提供了优美的外部环境。1992年中韩建交后,创业村的朝鲜族百姓由于语言优势开始到韩国务工,去的人越来越多,很多家人去屋空。村里把闲置下来的房屋利用起来,经过整修作为民宿。现在全村已经有28户民宿装修完毕,正式对外营业。
除此之外,创业村还建立了以蟹田大米、生态河蟹和南美白对虾、碱地柿子、有机水稻为主的农特产品销售渠道,创办专业的农产品营销合作社组织。如今,创业村人均收入已有2万多元,村集体经济同比增长50万元。
富裕起来的村民们有了更多时间开展娱乐活动,村里有专门的村民活动室,每到朝鲜族传统节日,村民都聚集在一起制作传统的朝鲜族特色美食,载歌载舞,享受今天的美好生活。
几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如今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富庶之地。
昔日的荒凉苇塘,如今的黄墙瓦房,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声中,创业村的居民们用勤劳的双手“创”出的这一方新天地,已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镶嵌在这绿水青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