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报道 > 新闻报道 上网村 当年撒渔网 今天互联网
上网村 当年撒渔网 今天互联网
【2022-01-27 来源:辽宁日报】

村情档案

村名:盘山县古城子镇上网村

人口:2145人

特色产业:企业务工,水稻、玉米种植,稻蟹养殖。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万元

村名由来:自清顺治十年(1653年)朝廷颁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后,开始有人来辽河右岸退海荒原之地安居。

上网村党支部书记李玉田一直有一个困扰,每次有人见到他,自我介绍的时候,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你们村网速是不是特别快”,而在李玉田解释村名的来历后,大家又都会恍然大悟,然后兴奋地跟他合影留念!“这个地名实在是太引人注意了!”李玉田告诉记者。

上网村位于盘山县古城子镇政府西2公里处,已经有300多年历史。在上网村村委会办公室,李氏家族后人、75岁的村民李希春向记者讲述了上网村这个“时尚”地名的来历。

清朝顺治十年(1653年),朝廷颁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那时我村各姓氏家族基本都是从山东来的,其中最早来的是段氏、李氏、林氏、索氏四大家族。我们李氏家族传到今天已经11代了,到今天已经300多年了。”李希春说,当年他们的祖先先到了黑龙江,然后搬到渤海湾辽河右岸、三岔河西南部的退海之地,“当时这里荒无人烟,但因地势低洼,土质肥沃,河里鱼也很多,跟那句俗话说的一样,‘棒打狍子,瓢舀鱼’。”

时尚地名原靠“谐音”起

据说上网村的最早一批居民刚来到这里时,生活条件差,生活资料匮乏,没能力改变居住条件,因此大家住的都是茅草棚,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因为河里鱼很多,大家就制作了简陋的网具捕鱼充饥。

“当时这里叫上窝棚,因为村里撒网打鱼的人多,窝和网读音相似,大家叫着叫着就叫成了上网铺。”李希春说。

上网铺原属海城县第五乡六区管辖,1937年,改制三岔河为界以西93屯划为盘山县管辖。1958年这里成立人民公社,1961年,古城子人民公社决定把上网铺改名为上网大队。后来改名为上网村,直到今天。

在村民李希军家里,有一张珍藏的李氏族谱。李希军今年72岁,是李氏家族第八代传人,他告诉记者,每年村里的几个大姓家族都会有祭祖活动,最近,村里还刚刚重修了村史:“这里曾是先辈艰苦生活之地,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宝地,我们不能忘记!”

李玉田说,从上网村成立至今几百年时间,村里出了不少英雄和劳模。“村里已故的刘兰臣老人,当年参加了解放战争,屡立战功,后来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这些人都是上网村的骄傲。”

鱼米之地旧貌换新颜

走在上网村的街道上,道路平整,村容整洁。李玉田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里还都是土坯房,如今村民早已经都住上了“洋房”。村里如今建有卫生室、平价超市、大众浴池、法治文化广场、农家书屋、文化墙、农村互助幸福院、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数字电视和宽带网络,上网村的老百姓早已经过上了“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李玉田告诉记者,现在一些上网村村民还保留着打鱼的习惯,但如今的“上网捕鱼”早已经和当年糊口的目的完全不同了,成了一种休闲方式,“现在,上网村的村民主要以在村附近的大型工厂上班为主要收入来源,农业是村里主要附属产业,主要种植水稻、玉米以及稻蟹养殖,今年村里共成立了3家养殖合作社、7家水稻种植合作社,建起了水稻、河蟹繁育基地,发展稻、鱼、蟹立体生态种养模式,截至目前,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近2万元了。”

在村民李希春家里,摆着一台新买的大电视,李希春笑着和记者“抱怨”:“这是儿子新给买的,老伴儿还嫌太大了!”墙上是李希春写的书法作品,他说如今生活好了,很多村民都有了自己的业余爱好,他就喜欢练练书法。

村里的文化广场去年修葺一新,李希春没事就和老伴儿去广场遛遛弯,“去年村里又新装了100多盏路灯,树也种了不少,走在路上,心情那叫一个美。现在的生活和以前比,那真是幸福太多了!”

从窝棚满地的荒地到如今富庶美丽的乡村,在时代曙光的照耀下,上网村用数百年时间见证了一段奇迹,更“网”出了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