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研究辽宁地名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随着时光飞转流逝,有些地名由俗变雅,原本随意、土气的名字变得文雅、洋气了。比如我们今天要走进的桓仁满族自治县的华来镇和秀里村。秀里村原来叫臭里头,“臭里头”三个字一语双关,既意味着困囿于村里的农副产品窝在村里卖不出去,也是遍地牛粪、污水成河的过往村容村貌的体现。并入华来镇的原铧尖子镇得名因附近一座山形似一种农具,原二户来镇更是顾名思义,最初只有两户人家。
追本溯源,那些不太好听的名字听起来很随意,实则是当时当地风貌的真实写照。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交通等状况的改善,不合时宜的名字也要改变,就有了华来镇、秀里村这样雅致的名字。
村情档案
村名:桓仁满族自治县八里甸子镇秀里村
人口:2245人
特色产业:榛子、香菇、林下参、肉牛养殖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万元
村名由来:曾用名“臭里头”“臭驴头”。因交通不便村里特产卖不出去,因而得名。
秀里,风景秀丽,毓秀于内之意。秀里村这个雅致的村名出现的时间不太长,更长的时间里它都背负着一个不太文雅的名字“臭里头”。
这是一个辽东山区最偏僻最闭塞的古老村落,千百年来偏居一隅,被层层大山阻隔,村里人与外界的交往颇为艰难。很久以前有个村民突发奇想,把家里的驴杀了,想用驴肉去换些钱或粮食。没想到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没卖出去的驴肉和驴头因为变质发臭,给村子带来个不好听的名字——臭驴头。这个不文雅的地名,后来谐音叫成了同样不文雅的“臭里头”。
进村收货的商贩一年比一年多
从高处俯瞰秀里村,它四面环山,周围遍布沟岭,大小前石岭是与村庄紧密相连的两大山体,也是挡在秀里村人前面的最大障碍。秀里村党支部书记段洪海说,被两道岭夹在中间的秀里村就像被困在死胡同里一样,往哪个方向走都难,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除了去镇里上学的孩子们,很少有人出去。
出门的成本太高了。村民陆明是当年在八里甸镇上学的孩子之一。他记得当时出村子的路只有一条土路。陆明上学放学只能步行,从家走到学校要两个多小时。每个周日下午陆明从家里出发,到学校天就黑了,每个周五的下午从学校回家,到家天也黑了。
杜连贵1985年至1996年间担任臭里头村党支部书记,去镇里县里开会、汇报工作多是步行。那个年代常见的交通工具自行车,在臭里头村出行并不占优势。“平路上人骑车,山路上车骑人。”杜连贵说,往八里甸镇去的小前石岭山高路陡弯多,自行车只有村里那段沙土路能骑一会儿,爬山过岭都得死死地抓着车把手,要不就连人带车翻下去了。
后来有了通往镇里、县里的小客车,还是绕着山头走的坑坑洼洼的土路,车次也只有每天一趟,可无形中出门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有出去打工的,有提溜着自家的农副产品出去卖的,有出去走亲戚办事的……
再后来村里修了柏油路,户户门前通了水泥路,出门不是满腿土和泥了。杜连贵说,现在通往县里的车一天有四趟,环路就有两路,你可以任性地选择是走西环还是走南环。从没的选到现在任意选,臭里头人出行从没有这么随意过。
路通了,时间也省下来了,修了桓盖线后,笔直的马路穿村而过,去桓仁县城的路程从70多公里缩短到50多公里,节省了20多公里,开车40多分钟就到了。
村里的种植大户陆明最知道路好意味着什么。九十月份开始,一辆辆拉满中草药、香菇、白菜、榛子等农副产品的箱式货车从村里扬长而去,证明这一年大家没白忙活。段洪海感慨,曾经卖不出去的臭驴头如今怕是再难遇见了,现在只有拉不完的山野菜、药材、山货和牛羊肉。 路通了,村里上门收货的商贩一年比一年多,以前村民总愁种多了卖不出去,现在则担心种少了不够卖。
致富的思路打开了
穷怕了的臭里头人不认命,总想着鼓捣点啥富起来。也许是宿命,因为“臭”而得名的村子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竟然发展出洁具产业,注册了辽东洁具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木质马桶盖,做得还挺成规模,产品达到了国际标准,出口免检,直销美国、欧洲、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1985年,杜连贵当上臭里头村党支部书记。他记得那年冬天和往常一样寒冷,刚当选的村干部们按捺不住想要干一番事业的热情。他们绕着村子山里山外、沟里沟外地转圈圈,想着如何用本地的资源优势发展山区经济。
杜连贵说,那时村里有个林场,砍伐的木材全都卖原木,去掉生产成本利润所剩无几。后来大伙儿琢磨着,光是一茬茬地砍不是长远之计。“出去考察,学习别人的经验,要让村里和村民都富起来。”杜连贵说,1988年臭里头村与大连外贸部门签订协议生产加工半成品马桶盖,“靠山里的柞木资源,我们生产的柞木材质的马桶盖质量非常好,远销海内外,村里出现了一大批‘万元户’。最多的时候厂里有210多名员工,后来国家出台了禁伐政策,为响应国家号召我们关停了马桶盖厂。”
马桶盖厂虽然没有了,但告别了穷困的村民,致富思路被打开了。山上千余种的野生植物,人参、刺参、刺五加、软枣子、山梨、山葡萄等都是山里的经济作物,只要修好路,把山里的经济作物流通出去,就能一直富下去。
陆明是村里心思比较活的几个人之一。他最早加入村里香菇种植项目,靠着认学、肯干、能吃苦的劲头,把香菇种植得有模有样,并因此收获了人生的第一笔财富。后来他开始琢磨多包点地,在山头种植中药材,村子周边山林多,适合种中草药材,而且药材种下去之后,年年都能回收,年年都有收益。“每年种药材能有十几万的收入,日子过得挺富足。”想起自己的父辈和祖辈都是靠着种地和庄稼的收成好坏混温饱的历史,陆明想要改变这种生活状态的愿望实现了。
陆明说,这些年明显感觉大伙儿的日子越过越好了,村里年年有人盖新房,里面装修得很现代、很智能,跟城里的楼房一样。陆明把每年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在了中药材种植上,但他今年还是养了两头猪和几只鸡,他说:“年底家家都要杀只猪,这样的日子才有年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