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报道 > 新闻报道 范家窝棚村从前窝棚多 今天大棚多
范家窝棚村从前窝棚多 今天大棚多
【2022-01-27 来源:辽宁日报】

核心提示

“窝棚”和“杖子”,是特别有辽宁特色的辽宁地名关键字,带着数百年前闯关东者艰苦生活的印迹。提起带有“窝棚”“杖子”字样的村庄,总会让人与偏远、贫穷、落后联系起来。

现在,这些叫“窝棚”“杖子”的村镇早已今非昔比。砖瓦房取代了过去的茅草房,防野兽的“杖子”早已经消失不见。通过辛勤劳动,这些偏远村庄里,家家户户不仅丰衣足食,还相互带动着驶上了共同富裕的快车道。许多的“窝棚”“杖子”成了远近闻名的平安村、文明村、富裕村。

村情档案

村名:铁岭县双井子镇范家窝棚村

人口:515户,1800人

特色产业:种植业、蔬菜大棚等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6万元

村名由来:清嘉庆年间,范老大携全家从外地迁到此定居,搭建了一个简易的窝棚居住。清朝道光年间,李福从保定迁入此地,以养殖业为生。此后,住户逐渐增加到百余户,形成了村落。

300多年前,大批黄河下游的百姓为了生计闯关东来到辽宁,他们开荒种田,搭起了一个又一个窝棚,成为落脚后的居所。随着同族同姓的人越来越多,渐渐形成了村落,窝棚的地名也保留延续了下来。

现在,这些叫窝棚的村镇,早已今非昔比。砖瓦房取代了过去的茅草房,通过辛勤劳动,家家户户不仅丰衣足食,还相互带动着驶上了共同富裕的快车道。

住上砖瓦房

“窝棚”是东北早期的民居建筑,用材、用工少,成本低。带“窝棚”的地名多产生于清代闯关东时期,以河畔平原地区居多。

现在,在辽宁仍有22个以“窝棚”命名的地名,其中,辽北地区最多,在铁岭就有13个。

“在铁岭县就有5个叫窝棚的村,虽然村名叫窝棚,但是村民们早已经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大房子。”今年74岁的薄守仁说,自己是土生土长的范家窝棚人,在他童年的记忆中,村中大多数人家住着茅草房。从1982年到1999年,薄守仁一直担任范家窝棚村的村党支部书记,“等到村里实行包产到户后,村民放开手脚干,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盖起了砖瓦房。”

“我们范家窝棚村,已经不是历史上那个‘窝棚’了,今年,我们村被表彰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成为乡村治理的全国样板。” 铁岭县双井子镇范家窝棚村党支部书记雒东升满脸自豪地说。对于新的一年,雒东升更是充满期待。为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该村党支部正在筹措创办年产5000吨的秸秆膨化饲料厂,并研究成立乡村养殖合作社,带领村民实现共同富裕。

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我们村有自己的‘村规民约’,这是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由咱们群众参与一起制定的,大伙儿对这个‘村规民约’都十分认可。”12月14日,69岁的赵桂侠坐在家中温暖的火炕上,一边侍弄着窗台上的几盆花,一边对记者说,现在不仅是村民自己家中干净整洁,村里的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通过这几年的治理,村里的三个臭水沟变成了美丽的花园。用‘窝棚’两个字形容我们村,早就已经过时了。”

40多年前,赵桂侠嫁到范家窝棚村。那时生活困难的程度,至今回想起来赵桂侠仍眼含热泪,“我刚结婚时,那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老伴家里有5个兄弟,穷得经常揭不开锅,急需花钱得现找人借。”赵桂侠说,过去住的茅草房四处漏风,有一年房子倒了,把两个孩子都压在里头。生活改善后,赵桂侠家盖起了砖瓦房,但是老伴一直生病卧床,生活依旧困难,为了解决房子保暖问题,村里给赵桂侠家换了新的塑钢窗。冬日里,阳光透过宽敞明亮的塑钢窗洒在屋内,晒得人暖融融的,窗台上盛开的蔷薇花也显得更加艳丽。

4年前,赵桂侠的老伴去世了,为了补充她的生活所需,村里为赵桂侠提供了公益岗位,“除了家中9亩地的收成,现在每个月干公益岗还能增加450元钱的收入,通过公益岗我也参与了村容村貌的整治,出力为村里作点贡献。”赵桂侠说。这几年,范家窝棚村的村干部组织党员、志愿者在村内主要街道两侧栽花5公里,4万余株,种植风景树6000株,公共空地栽花植风景树1200株,有效提高本村绿化覆盖率。村民们也被带动起来,从自家庭院环境卫生抓起,保持窗明几净,绿化房前屋后。赵桂侠家位于范家窝棚村410号,记者看到,不大的农家院内鸡鸭鹅舍、狗窝规整干净,当年收获的玉米被整整齐齐地垒在院中央。赵桂侠说,每年,村里都组织美丽庭院的评比活动,家家户户都比着打扫。

村民们的功夫没白下,2020年,范家窝棚村被评为省级美丽示范村。2021年10月底,农业农村部网站公布了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名单,范家窝棚村赫然在列。

共同奔富裕

范家窝棚村党支部书记雒东升是个90后,2021年初,他从铁岭县回到老家范家窝棚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在雒东升的话语中,能够感受到他带领村民共同富裕的意愿很强烈。“为做好乡村治理工作,2021年,我们村创新工作方式,制作了网格员、中心户及志愿者积分卡,进行量化计分、兑换奖品,在群众中形成了村里事主动抓、村民事主动帮的良好氛围。”雒东升说,新的一年,自己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我们村准备成立一个秸秆膨化饲料厂,前期考察调研、资金筹措等工作已经完成,经过大家的努力,这个项目已经具备了启动的条件”。

雒东升介绍,范家窝棚村有不少养牛的农户,虽然每年秋收后田里剩下大量的秸秆,但可惜的是一直没能很好地利用。经过考察雒东升发现,这些秸秆加工成饲料喂牛后,每头牛比吃别的饲料能多增加几千元钱的经济效益。为了积极整合全村资源,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村党支部正在筹措成立年产5千吨秸秆膨化饲料厂,既能实现全村秸秆资源化利用,又可以带动村民就业。“目前,选址、配套设备设施、资金等条件已经具备,村民代表会上,跟大伙沟通后,村民也都非常支持这个项目。另外,秸秆膨化饲料厂建起来之后,村里还计划成立乡村养殖合作社,推动我们村养殖业的发展,让那些没有条件养牛养羊的农户,通过入股的方式参与进来。”

在新的一年,雒东升最大的愿望就是带领村民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