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就在眼前了,辞旧迎新的日子。
每到年初时,我都会有一个小小的困扰,春节和元旦,同样都有“辞旧迎新”之意,有何不同呢?
一个朋友送了我一本《故宫日历》。细细翻看,突然悟到了些东西。
2010年,也是虎年,故宫博物院开始出版《故宫日历》,此后每年一本,根据当年的生肖,选择与此相关的故宫文物加以展示。我手中的这本,就是第二个虎年的《故宫日历》。
日历上的日期采用公历和农历两种方式,农历的日期是历代书法家作品中的集字,“腊月廿九”“正月卅日”……每一页上的图片,都是与当年的生肖有关的文物图片,今年就是虎,从西周的青铜虎,到后来的金银虎、玉虎,再到虎的衣服、头盔以及书法、绘画上的虎。
一般来说,拿到本普通的日历,最关心的事就是哪天过年,家人的生日是在星期几,节假日是怎么调休的。可翻着这本《故宫日历》,回到农历的语境里,我想象的是上一个虎年日历是什么样的,120年前以至于1200年前的人们是怎样过年的、怎样画虎的。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进入这样的时空隧道之后,对春节的理解就不一样了。把春节称为中国年,观照的是中国与世界,把新年称为春节,连接的是今人与古人。春节的辞旧迎新,就要回到中华传统文化中对美好生活的展望里。
像往年一样,《辽宁日报》在春节前又推出了一期贺岁特刊《望年》。我们在辽宁地名册里选择了一些名字有特点的村子“按名索骥”随机前往采访。全省有251个叫“杖子”的村子,有100多个叫“窝棚”或“窝铺”的村子,这些名字都是闯关东人留下的印迹;有44个荒地村,有18个靠山屯,形容的是当地并不理想的生活环境……我们想知道,这些名字里写满了苦难历史的村庄,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今天,有了什么样的变化。
这样的随机采访,带给我们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在靠山屯里,村民们说:今天致富不再靠山,靠的是心齐,靠的是勤奋,靠的是转型;在两个荒地村,村民说,以前种粮“稀不扔”,有了现代科技,荒土也生金;在那些叫“窝棚”和“杖子”的村里,村民说:“当年窝棚多,今天大棚多。”“没了杖子,有了好日子。”……
我们带着“时光深处,桑家门依旧”的设想前往,却惊奇地发现,乡愁虽在,但同时又有一些东西正在悄悄地发生改变,而且改变之大、速度之快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更让我们感慨的是村民们对新一年的展望。我们请所有的采访对象用简单的话写下新年祝福。小纸条上,他们的愿望很“具体”,比如“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儿子考上理想大学”“老人身体健康,看病有医保”。可同时又很宏大,几乎每一个人的愿望里不仅有自己、有家庭,还有家乡、有祖国,都在祝愿“祖国越来越强大”“家乡繁荣兴旺”。
百余张小纸条里,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国家的万千大事都体现在千家万户的平凡生活里,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与时代、与国家前途命运的紧密连接,这样的连接,自古皆然。
相信所有的中国人都是这样吧,无论我们的新春祝福里有多少不同内容,其中一定有一句祝福是一样的,那就是“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