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的每一段路,每一条街,每一幢建筑,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它们或见证着城市的历史变迁,或存续着若隐若现的人文脉络,或讲述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跨越100多年,曾有一幢承载着营口历史文脉和几代人记忆的建筑,它的轶闻趣事让人津津乐道,它的名字流传至今,它就是“小红楼”。
诞生:东北梨园之家
营口早年戏园,多以席棚搭建而成,设施简陋,规模较小。1861年营口开埠后,南北客商云集,百业兴旺,对这类文化娱乐的场所,开始讲究起来。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营口巨商王焕瀛出资在今西市区红运平安家园小区一带修建戏园,取名为“天成舞台”,因其舞台、门窗、立柱皆涂朱红色,故俗称“小红楼”。
说起来王焕瀛修建“小红楼”还有一段轶闻。一次,王焕瀛携家小前往当时营口唯一像样的戏园——裕仙茶园看戏,不巧最好的位置被人抢了先。王焕瀛要加钱把好位置买过来,可已经选了好位置的客人就是不同意,最后茶园把里边占座的主儿请了出来,却是王焕瀛不敢惹的官员。王焕瀛憋了一肚子气,临走撂下一句话:“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一破戏园子,赶明儿我自己盖一个。”事后,王焕瀛命人筹建戏园,一座效仿北京广和楼戏园样式的“小红楼”就这样出现在营口。
“小红楼”是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大戏园。戏园高两层,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坐南面北,砖木结构。内部前有舞台,舞台下埋有16口“唐山大缸”,以增强共鸣效果。楼下设茶座、池座、台耳、两廊,楼上三面设包厢,包厢前设木凳长座,全园可容纳千余人。不论规模还是质量,“小红楼”在那时的东北都是数一数二的,堪称“东北之名戏园”。
繁荣:营口码头戏难唱
“小红楼”的建成,是营口梨园行发展的一个分水岭。此后,营口的戏曲事业兴旺发达起来,享誉关内外。
“小红楼”主要以演京剧为主,兼演评剧、梆子。当时,京剧界素有“营口码头戏难唱”之说,如果来营口演出的名角第一场戏能一炮打响,那就会天天满座。不然则门庭冷落,只有“打马出营”的结局了。著名京剧老生高百岁、周信芳、汪笑侬、贯大元,著名女老生孟幼冬,武生张云溪,旦角黄玉华,幻术家韩敬文等纷纷来此献艺,演出后深受观众的欢迎和敬赏。
1948年营口解放,1949年营口市人民政府拨款维修了“小红楼”,更名为“人民剧院”。之后又有中国京剧四大名旦中的尚小云、荀慧生,著名京剧演员奚啸伯、毛世来等在此演出。这些表演艺术家的到来为“小红楼”增辉添彩,也让营口懂行的票友们大过戏瘾。
1957年,有着50余年历史的“小红楼”因年久倾颓被拆除。当年,营口市人民政府拨款,利用原“小红楼”拆除的部分砖、木料,依照原“小红楼”的样式,在今辽河大街西段,清华路北端建新剧场——这就是后来大多数营口人所见的“小红楼”。
剧场初名“营口小红楼剧场”,1959年改称“人民艺术剧场”,1966年改称“人民剧场”,1980年复称“人民艺术剧场”。1976年至1990年,底蕴丰厚的营口市京剧团、评剧团、歌舞团、话剧团都长期在此演出。
1993年8月,新“小红楼”更名为“红楼乐园”,内设录像厅、舞厅、咖啡厅等,后来逐渐衰败,直至关门歇业。
消亡:难忘那幢“小红楼”
2008年,营口市改造西部老城区时,将废弃多年的“小红楼”拆除。
从此,新旧“小红楼”均化作云烟,原址上建起了营口主城区最大的绿地广场,但营口人还是习惯性地把那块地界称作“小红楼”。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发展必然伴随“阵痛”,人们可能会因为一些地标的消失而唏嘘,但当营口一座座规模宏大、功能齐全的文化场馆拔地而起,一场场形式各异、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接续开展,人们在文化的滋养中享受着愈发美好的生活时,或许,那些逐渐消失或已经消失的“老地方”和旧时光,也将慢慢成为你我记忆中永久的珍藏,关于文脉,关于乡愁。
“你好,去哪?”“师傅,我去‘小红楼’。”未来,如果孩子们听到“小红楼”这个地名感到疑惑,你会不会给他们讲讲关于“它”的故事呢?